北京市
在农业农村部和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市蜂业质量提升项目实施顺利,成效显著,建成集中连片蜂授粉技术示范基地4个,发展蜂授粉专业组织和公司20余家,年为京津冀地区开展蜂授粉服务面积200余万亩,平均增产率超过20%。高效蜂授粉技术在北京得到推广,高效蜂授粉专业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有力促进了农作物增产提质增效。
2022年,为促进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中央财政继续支持重点省份开展蜂业质量提升行动,北京市作为蜂授粉优势作物主产省(市),被遴选为蜂业质量提升项目10个实施区域之一。
北京市蜂业质量提升项目主要内容为推广蜂授粉技术,培育壮大专业化蜂授粉服务组织,组织开展专业化蜂授粉服务,推进蜂授粉替代人工授粉,推动扩大高效蜂授粉专业服务市场规模,逐步建立规范、可持续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2022年实施目标为以设施大棚较为集中的顺义、密云、昌平为主要实施地,选择番茄、草莓,推广集中连片农作物蜂授粉,推广集中连片千亩示范基地1个,百亩示范基地3个,实现农作物蜂授粉面积不低于5000亩。
2023年实施目标为以设施大棚较为集中的顺义、密云、昌平为主要实施地,选择樱桃、番茄、草莓,推广集中连片农作物蜂授粉,推广集中连片百亩示范基地4个,实现农作物蜂授粉面积不低于5000亩。
2022年,在密云区、顺义区、昌平区推广蜂授粉技术,建成蜂授粉集中连片基地4个,其中千亩集中连片基地1个,百亩集中连片基地3个;遴选蜂授粉服务商13家,开发了农作物高效蜂授粉服务平台,年推广授粉蜂群11638箱,具体授粉蜂群推广数量如下:密云区3884箱(蜜蜂1488箱,熊蜂2396箱),顺义区3815箱(熊蜂319箱,蜜蜂3496箱),昌平区3939箱(熊蜂771箱,蜜蜂3168箱)。开展了蜂授粉技术推广和培训4次,培训100余人次。2023年,在密云区、顺义区、昌平区推广蜂授粉技术,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中。
主要经验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政府引导、定额补贴、多元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则,在前期调研和征集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各区果蔬种植数据,选定草莓、番茄、樱桃三种种植集中连片范围广,授粉推广潜力大的果蔬作物品种,在顺义区、昌平区和密云区三个区进行试点示范。同时,为加强项目实施的管理和指导,制定印发了《2022年中央财政资金(北京市蜂授粉技术推广与市场培育)项目实施方案》《北京市2023年农业产业发展资金——蜂业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和《北京市2023年农业产业发展资金——蜂业质量提升示范项目管理办法》,并指导各实施区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其中《实施方案》明确了蜂授粉服务供应商条件,规范了2023年蜂授粉检查验收内容,《管理办法》明确了补助对象、资金管理、职责分工、实施流程、监督管理等方面,为项目规范实施奠定基础。
(二)加强服务管理
1.遴选优质蜂授粉服务商
本着公平、公正、充分合理竞争的原则,不断培育壮大专业蜂授粉组织,2022年,按照招投标程序,在各区园林绿化局推荐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授粉服务商,最终确定了13家授粉服务商作为本次项目服务企业,并编制了《北京市蜂授粉服务供应商名录》。
2.开发农作物高效蜂授粉管理服务平台
在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率先开发了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农作物高效蜂授粉管理服务平台”,用于服务授粉市场。平台设置种植户、供应商、管理部门三级操作权限,具有平台下单、退单、签收、追踪、监督抽查和数据统计等多重功能,依托蜂授粉管理服务平台进行参与主体管理、授粉服务监控、补助发放数据统计和相关信息采集。同时,在授粉生产过程中,种植主体可通过蜂授粉管理服务平台申请技术指导或投诉,确保作物授粉效果。该平台连接了“供需”两端,既可以服务于补贴管理,还可以为全市的种植主体提供授粉服务,大幅提高了补贴发发放效率和补贴监管能力。
(三)加强效果评估
根据《设施番茄熊蜂授粉技术规程》(ny/t 3045-2016)《蜜蜂授粉技术规程(试行)》(农办牧〔2010〕8号)《设施茄果类蔬菜熊蜂授粉技术规程》(db11/t 1091-2014),我市委托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蜂授粉团队,对本项目进行了蜂授粉性能评价和效果评估,评估结果蜂群质量达到规范的要求,蜂群出勤表现优秀,授粉效果良好。
(四)加强监管验收
一是市区两级监督抽查。市园林绿化产业促进中心对项目实施过程监督管理,根据蜂授粉管理服务平台记录的蜂授粉服务申请,组织实地抽检,确认蜂授粉服务是否实际发生。二是进行实地验收。各区园林绿化局应组织人员进行实地验收,验收结果作为资金发放的依据。三是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进行整体验收,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质询、评议,形成验收意见。
(五)加强宣传培训
由于疫情原因,前期培训在线上开展,2023年2月,举办了全市蜂授粉技术线下培训班。邀请了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北京农学院的专家,重点讲授了精准高效蜂授粉技术推广普及、授粉蜂良种繁育、蜂授粉市场培育、蜂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内容。全市各区蜂业管理人员、授粉蜂供应商代表、蜂农、设施草莓和西红柿种植户代表等共计100余人参加了培训。同时,制作并下发蜂授粉宣传用品,对千亩连片、百亩连片示范区进行挂牌,我市种植主体应用蜂授粉意识进一步增强。
吉林省
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要求,吉林省紧紧围绕“高效、绿色、安全蜂授粉技术推广”和“蜂授粉市场培育”目标,通过构建吉林省蜂授粉技术服务体系、强化种植户和养蜂户资源整合、培育蜂授粉市场等措施,加快推进吉林省蜜蜂授粉产业化,为农业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吉林省结合蜂业发展实际,按照“突出特色、科学设计、精准实施、以点带面”的总体原则,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成立项目工作组,设立绩效考核指标,强化资金使用管理,择优遴选技术服务单位,着力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确保项目做实做细并取得了预期成效。
一是搭建授粉服务平台。以吉林省蜂业技术推广中心为平台,与集安、靖宇、镇赉3个县(市、区)的6个养蜂专业合作社、6家蓝莓、西甜瓜种植面积达到千(百)亩以上的公司、合作社及村、镇政府达成合作意向,组织4400群蜜蜂在洮南市、农安县、通化县、靖宇县、集安市等地为大田西甜瓜及蓝莓授粉,有效地解决了“花期找不到蜂授粉”的难题,为蜂农提供了创收新途径,使蜂农单群增收200元以上、蓝莓种植户亩产值增加1000元以上;在吉林市9个市县(区)开展授粉熊蜂为设施草莓、番茄、蓝莓、大樱桃、西甜瓜、桃、李、茄子等作物授粉工作。截至2023年9月30日,已在2000余栋棚室使用熊蜂8300箱,坐果率平均提高20%以上,增产近10%。
二是建立授粉基地。在靖宇、通化、集安建立千亩连片蓝莓蜜蜂授粉示范基地3个、在农安县、洮南市建立千亩连片西甜瓜蜜蜂授粉示范基地2个;在吉林市、镇赉县、梨树县建立百亩连片设施草莓熊蜂授粉示范基地4个。大田作物蜜蜂授粉总面积29429亩、辐射面积23740亩;设施作物熊蜂授粉示范总面积2100亩。项目实施区域内,大田蓝莓蜜蜂授粉普及率达到60%以上,大田西甜瓜蜜蜂授粉普及率达到90%以上。在吉林市范围内,设施草莓蜜(熊)蜂授粉应用普及率达到95%以上。
三是提升种植户和养蜂户能力。根据养蜂户与种植户在蜜蜂(熊蜂)授粉技术应用过程中关注对象及侧重点不同,我们采用按需施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培训种植户和蜂农。两年来,在项目实施区的洮南市、镇赉县、靖宇县、集安市等区县组织授粉技术培训15次,培训种植户1480人次;在洮南黑水镇、靖宇县三道湖镇、农安县杨树林乡等地举办现场会4次,培训种植户500人次。通过培训,有效解决种植户应用授粉蜂遇到的蜂箱保温、摆放、控制蜂量等技术问题。
四是培育壮大第三方专业授粉服务组织。靖宇县“蜂之情”家庭农场、镇赉县“景会蜂业”等企业常年饲养蜜蜂400群以上,具有多年的大田西甜瓜、蓝莓授粉经验,拥有专业的养蜂技术人员,能够及时提供授粉服务,经过多次严格考察与审核,于2023年成立了吉林省蜂授粉服务组织并挂牌,使蜂授粉服务行业逐渐趋向正规化、商业化、市场化,带动了吉林省靖宇县、白城市黑水镇等地经济作物种植户利用蜂授粉,当地蜂授粉普及率提高到70%以上。
五是多渠道宣传推广。利用中国靖宇第五届长白山寒地蓝莓节活动,通过现场体验采摘、品鉴,吸引抖音号“老刘头”、“白山博爷”等10余位网红主播全方位宣传;利用吉林畜牧兽医发布、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微信平台、吉林市发布、央媒看吉林等公众号即时发布授粉行业资讯及新闻报道等30余次,阅读点击量达万余次;邀请吉林日报、长白山日报、吉林农村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了“蜜蜂为大田蓝莓授粉项目在通化市推广”、“8000亩蓝莓请来蜜蜂授粉”、“靖宇县蓝莓花开引蜂来”、“温室草莓急授粉熊蜂飞到保增产”等多篇文章及新闻视频。视频、文章点击量及转发评论均达3万余次。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从2018年开始落实国家蜂业质量提升行动项目,目前已连续实施六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蜂产业发展,2020年,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即省委1号文件中,提出“打造北纬45°椴树成熟蜜黄金产业带”的发展方向,在全国创新性提出五良(良种、良料、良医、良法、良管)和五好(好山、好蜜、好牌、好价、好效)蜂业发展措施及目标。
2018年至今,国家共投入扶持资金6210万,已经完成建设11个高效优质蜂产业发展示范区和12个蜜蜂良种场;2023年在建1个高效优质蜂产业发展示范区和1个蜜蜂良种场。截止目前,项目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覆盖区域广、布局合理、资金配套多的“遍地开花结硕果”创新亮点,对实施地区蜂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产业链延伸、蜂农增收蜂业增效等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一、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2018年至今,项目已经建设完成11个高效优质蜂产业发展示范区和12个蜜蜂良种场,带动养蜂户1300户,培育生产用蜂王10万余只,80群以上的规模化养蜂户增加600户,示范区饲养蜂群数量60.5万群;养蜂技术培训15000人次。2022年,黑龙江省蜜蜂饲养量126万群,蜂产品总量7.42万吨,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约66亿元。养蜂人均收入提高了2.1万元,同比增长21.86%。
(二)助农增收效果显著
示范区项目实施以来,通过良种培育和推广、引导蜂农生产高质量蜂产品原料,优质优价订单式生产等措施,蜂农收益大幅度提升。项目实施单位为养蜂户免费发放浅继箱、巢脾、标准蜂箱、养蜂专用帐篷、摇蜜机和蜂胶生产专用布。通过技术培训,蜂蜜品质和产量得到提升。
(三)提高了主体质量安全意识
在项目实施期间,采取网上授课、现场培训方式进行技术指导,项目实施地区蜂业从业人员对蜂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意识不断提升,充分认识到质量安全是企业长久发展和壮大的生命线,是养蜂户增收的有效途径。如利用科技助农大讲堂、科技助农在线等线上授课培训方式,观看量达100余万人次;邀请专家现场面对面交流授课和在线讲解蜜蜂四季养殖技术等培训人数15000余人次,并通过试卷考试结业方式督促学员认真学技术。
(四)提高了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项目实施以来,通过引进和推广浅继箱多箱体生产技术,制定成熟蜜技术生产规范,有效的以点带面辐射带动蜂产品质量提高。此外,对于传统的养蜂基地,通过制定科学养殖蜜蜂技术规范,质量安全水平大幅度提升。多年来黑龙江省蜂业没有出现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养蜂户按示范区规定正确、科学用药率达到95%上,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五)提升了蜂产品品牌影响力
通过项目的实施,佳木斯东风区示范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椴树结晶蜜集散地(8000-10000吨),虎林椴树蜜入选农业部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目前,黑龙江省蜂产品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个;具有绿色食认证企业21家;黑龙江省名牌产品10个。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
成立省级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把关,制定《黑龙江省蜂业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各项目所在县、市(区)也相应成立由农业农村局、财政局主管领导组成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技术骨干组成的专家小组,负责对项目进行指导、监督、评审验收、结果公示和上报、协调组织技术培训等具体工作。
(二)规范程序,落实指导
黑龙江省蜂业质量提升项目公开申报、层层筛选、严格评选程序、验收程序公开透明。要求制定资金使用制度,承诺专款专用,最大限度的预防暗箱操作、虚报项目、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在实施过程狠抓落实,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持续发展。
(三)推广良种,提高普及率
项目实施以前大部分蜂农习惯自行育王,导致蜂种退化严重。自良种场项目以来,从吉林、浙江等地引进意蜂优质种蜂王200只以上,与本地意蜂进行选育,培育出繁殖力、生产力、抗病力、抗逆性及越冬越夏性能好的本地新蜂种。据统计,已建成的12个良种场推广良种约10万余群以上,改良蜂群产蜜量平均提高10%以上。通过蜂业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良种良法配套,黑龙江省蜜蜂良种普及率达93%,大大提高了养蜂生产者经济效益。
(四)加强质量监测,确保质量安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示范区加大对蜂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重点对蜜蜂用药安全的检查和指导。一是举办培训班,下发编印《蜜蜂安全用药手册》等资料,把蜜蜂用药要求宣传到位。二是抓蜂产品监测。2019年开始每年对蜂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和开展蜜蜂用药调查,合格率在98%以上。
(五)坚持标准化,实现全覆盖
经过六年来探索,我省落实蜂业质量提升思路确定为“四个必须”,即:必须坚持更高标准生产,必须遵循严格的技术规范,必须做到量化考核,必须强化细致的指导培训,引导养蜂户主动加入蜂业生产管理行列。做到全天候、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保证工作有人干、技术有人教、质量有人看、标准有人查、服务有人管,形成了服务、指导全覆盖。
(六)树立标杆典范,增强示范带动作用
佳木斯市东风区高效优质蜂产业示范区是标杆型示范区典型。该示范区成为iso/tc34/sc19/wg1《蜂蜜》国际标准的参加制定成员单位,实现全国大渠道每流通10瓶雪蜜,就有1瓶来自于示范区的市场占有率;创造直播带货1分钟卖出4万瓶黑蜂雪蜜的销售奇迹;为养蜂户免费下发生产工具,提供订单式生产实现助农增收和脱贫攻坚。目前东风区是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椴树结晶蜜集散地。示范区龙头企业健之源公司通过“定标准、创名牌、走市场”战略的实施,示范区年增出口产值利润15%左右,增加利润收入86万元;加工销售产值增加利润20%,增加利润收入约600万元,蜂产品产值达到2350万元,同比增长达17.50%。
(七)多元化服务,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专门组织成立了蜜蜂饲养、蜂病、蜂产品加工、蜜蜂育种和蜜蜂授粉五个专业技术服务队,并聘请国家蜂产业体系的专家、教授作为技术顾问,负责全省蜂业新技术、新品种等的推广应用,驻乡入村开展技术服务和科技培训。此外,多次组织蜂企、蜂业合作社人员到北京、浙江、广西等地参观学习。
浙江省
根据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22年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计财发〔2022〕13号)、《财政部关于下达2023年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预算的通知》(财农〔2023〕20号)、《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要求,我省高度重视,把蜂业质量提升项目纳入重点工作中,制定实施方案,加强部门沟通,合力推进项目高质高效实施,并以点带面,助推我省蜜蜂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2022年项目实施情况
2022年蜂业质量提升项目布局在温州市的永嘉、文成、泰顺等三个县,总投资1039万元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512万元,自筹资金527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提升)中蜂养殖基地5个,种植蜜粉源植物240亩以上,新建蜂蜜及蜂产品生产、包装流水线4条,建设中蜂文化科普基地2个、中蜂文化创意园1个;新建设数字化蜂场1个(包含标准化生产、仓储、智慧蜂场、追溯系统等)。目前,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正在组织验收,项目实际资金投入1091万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05%,中央资金支出512万元,支出率100%。
(二)2023年项目实施情况
2023年中央蜂业质量提升项目布局在丽水市松阳县,项目总投资103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00万元,自筹资金530万元,主要用于创建中蜂共富示范乡1个,中蜂产业示范园区1个,中蜂养殖基地1个,中蜂养殖共富示范基地1个,蜂蜜加工和产品质检工坊1个,配套建设蜂文化展示、科普及直播基地,新增蜂群600群,种植蜜源植物1.9万株,购置生产操作道、养殖棚和质量检测设施设备。
目前项目已动工,整体工程进度28%,中央资金已使用300万元,执行率60%。其中,中蜂共富示范乡项目已引进中蜂400群、种植蜜源7000株,浅继箱、蜂蜜干燥设备等养殖设备已完成部分采购,生产操作道、养殖大棚等乡域养蜂环境整治及基础建设部分有序建设中,资金使用81万元,建设进度完成24%;中蜂产业示范园区项目已引进中蜂100群,sc认证相关设备正在走采购流程,预计10月下旬完成采购,蜂文化展示厅等相关建设正有序推进中,资金使用201万元,建设进度23.3%;中蜂养殖共富示范基地项目已完成中蜂引进、蜜源植物种植和相关养殖设备购入,生产用房及相关土建部分正在建设中,资金使用9万元,建设进度完成40%。预计到今年12月底前,项目建设总体进度约为80%,至2024年3月底前能够完成所有建设内容,并组织开展验收。
二、主要成效
(一)激发活力,产业发展十分迅猛
项目实施后,温州市中蜂饲养量从2021年的12.2万箱增至目前的13.4万箱,增加9.8%,蜂业一产产值超2亿元。丽水市松阳县通过高效优质养蜂示范县创建,2024年将带动松阳县中蜂饲养量达2万群以上,蜂蜜年产量达120吨,新增产值650万元,全县蜂业总产值增长超32%。同时,依托项目建设,推动我省中蜂产业层次和能级明显提升,目前全省中蜂64.8万箱,养殖户2.93万户,比2015年蜂业振兴前分别增加545%、290%,中蜂种蜂场14家,其中一级种蜂场5家,中蜂全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
(二)以“蜂”为媒,助力山区实现富裕
在项目的示范带动下,温州市文成县打造了中蜂“折股量化”促农增收样板,2020-2022年文成县级财政共投入1128.56万元用于推广中蜂“折股量化”共富模式;丽水市松阳县大力创建中蜂共富示范乡、中蜂养殖共富示范基地,由强村公司、村集体共同运营,通过“保底 分红”模式,让山区农民获益,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平均可增加项目实施所在村集体收入15万元以上,解决村民就业50余人,低收入农户120余户。同时,我省将发展中蜂产业作为农民增收、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近三年,带动低收入农户4250户,户均增收5000元。
(三)示范带动,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项目实施,建成了一批美丽蜂场,拓宽产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蜂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文成县青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珊溪镇开心家庭农场、泰顺县奥鑫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等通过蜂旅融合点建设,吸引了大批游客和中小学生学习蜜蜂知识、体验割蜜摇蜜等,实现了蜂业与旅游、养生文化互动发展。同时温州、丽水等地立足生态和地理环境,融合伯温文化、畲乡文化、民俗文化、养蜂和酿酒的古法技艺等,创建“中蜂文化基地”、“中华蜜蜂文化主题园”等,促进蜂业经营从“卖产品”向“卖文化”转变。
(四)注重培育,打响浙江蜂业品牌
积极拓展品牌效应,温州、丽水等地开展“十佳土蜂蜜”、“十佳蜂产品”等评选,省农业农村厅连续开展“浙江省蜂产品十大名品”“浙江省土蜂蜜十大名品”评选,培育了“丽水中蜂”“文成原蜜”“蜂溢钱江”等一批公共区域品牌,打造了“中国蜜蜂之乡丽水”“中华蜜蜂之乡开化”等一批“金名片”,通过举办520世界蜜蜂日、中国“蜂”收节等蜜蜂节庆活动,以及借助浙江省农业博览会、华东地区农商对接博览会等,大力宣传我省蜂业品牌,大大提高了当地蜂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三、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保障。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主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级农业和财政部门牵头抓总,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协调解决综合性、跨地区、跨部门问题,实行项目进展调度制。项目实施县成立高效优质蜂产业发展示范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加强业务部门联动、职能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保障项目高效推进。各项目实施所在乡镇,将示范区项目纳入属地乡镇政府的农业重点建设任务,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单位和企业具体负责人,确保逐级推进、有序落实。
(二)强化政策扶持。不断优化政策支持机制,设立中蜂保种场,并每年给予17万元保种经费支持;依托畜牧特色产业集聚区、省级农业“双强”项目建设,省级每年安排300万元以上财政资金用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推广、现代化养殖加工场建设和养殖技术提升、蜂产品质量管控体系建设等。各地也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中蜂产业发展,进一步驱动产业规模集聚、层次提档升级。
(三)强化科技引领。围绕中蜂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省畜牧产业团队、畜牧技术重大协同、“三农九方”等各类项目,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中蜂产业技术提升;每年定期开展科学养蜂培训,传授先进生产理念,促进中蜂养殖、育种、加工、储藏等各环节全程标准化。成立了浙江省蜂业学会泰顺中蜂产业服务站、金华市蜜蜂研究所等市县级蜜蜂技术服务平台,促进蜜蜂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监督管理。严格落实资金管理要求,从预算(计划、方案)编报、资金分配、任务(清单)安排、项目实施、资金拨付、监督检查、中期绩效、项目验收等资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开展项目管理。省级对进展缓慢、出现问题的项目视情进行督办约谈,将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对项目推进不力,绩效考核较差的地区,暂缓或减少安排项目续建资金。各实施县也要出台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管理责任人,规范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安徽省
一、项目实施情况
(一)项目基本情况。根据《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23年粮油生产保障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2023年中央财政在安徽实施农作物高效蜂授粉面积1万亩,项目资金300万元。按照全省蜂业资源和农作物授粉现状、市县申报农作物高效蜂授粉面积,结合实地考察调研全省蜂授粉实际等因素。在宿州市砀山县梨花高效蜂授粉面积5000亩,项目资金150万元;黄山市歙县枇杷高效蜂授粉面积5000亩,项目资金150万元。
(二)项目进展。全省目前完成梨花高效蜂授粉面积5000亩,因枇杷10—12月开花,正在组织项目实施,预计年底月份完成枇杷高效蜂授粉5000亩。项目资金已拨付至各项目实施县区,砀山县150万资金正在走拨付企业流程;歙县已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确定项目实施区域,完成项目申报审批,正组织实施中。
二、项目取得成效
项目实施以来,建立项目示范区5000亩,其中千亩示范基地1个,百亩示范基地4个。通过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节约授粉成本。传统方法,一亩地的授粉成本大概在300到400元之间,而使用新技术后,两遍授粉成本可以控制在200元以内,成本降低三分之一以上。
提高果实品质。蜂机协同授粉示范区果实整齐度好,果面光洁,果点稀少;果肉细酥、脆甜,汁液丰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12.8%,较常规生产区(平均12%)提高了6.67%。
有效保护中蜂资源。皖南中蜂是我省优良的蜂种,一般在皖南黄山等地定点放养,通过项目实施,开展枇杷高效蜂授粉,提高了作物产量,通过项目适当补贴蜂农,提高了蜂农积极性,有效保护了地方中蜂品种。
提升了授粉技术。通过项目实施,开展技术推广和蜂授粉技术培训,提高了蜂农的饲养水平,提高蜂授粉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加快蜂授粉技术推广普及。
江西省
江西是全国首批3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第二,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野生蜜粉资源,为蜜蜂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全省承载蜂群可达300万群。据调查分析,2022年全省养殖蜜蜂120万群,蜂蜜年生产量在2.3万吨以上,蜂业产值超过100亿元,蜂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大力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项目,以标准化示范蜂场为抓手,以种养结合、授粉推广为依托,以优质蜂蜜产品加工、品牌培育为重点,全面提升我省养蜂业良种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水平。
一、项目进展情况
作为全国10个蜂业大省之一,2018年开始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项目,2018—2021年累计获得中央资金1500万元,分4批完成了7个项目县高效优质养蜂示范区建设和1个蜜蜂良种场建设,项目完工率和中央资金拨付率均达到100%。项目以种蜂更新引进、现代化养蜂基地建设、区域品牌培育和技术示范推广等为重点,提高了蜜蜂良种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
2022年,安排中央资金700万元,实施养蜂大县蜂业全产业链发展项目、蜂授粉技术推广项目和蜂业市场培育项目。其中,400万元用于支持弋阳县、安远县、南丰县、永修县开展蜂业全产业链发展与市场培育,创建了3个部级标准化蜜蜂示范场、3个蜜蜂地理标志产品,推广智慧蜂箱40个,中、西蜂保种蜂群分别达到100群和150群;300万元用于支持婺源县、石城县、袁州区开展蜂授粉技术推广,依托“一县一业”特色作物种植,开展蜜蜂授粉。完成白莲授粉示范面积2.5万亩、油茶授粉示范面积5000亩、油菜授粉示范面积1万亩,通过授粉分别提高了白莲结籽率142.54%、油茶坐果率66.23%、油菜荚果率5.75%,项目实施区域内作物蜜蜂授粉普及率达到50%以上,辐射授粉蜂群9500群,增加授粉收入175万元。全省形成蜜蜂授粉技术宣传片2部和省地方标准2项。2022年度项目于2023年5月份全部完成,中央资金拨付率达100%。
2023年,安排中央资金800万元,继续同步实施蜂业质量提升和蜜蜂授粉项目,综合各地产业基础、蜜蜂饲养规模、高效作物种植等情况,评审确定了8个项目实施县。其中,奉新县、永丰县、宁都县、瑞金市、瑞昌市等5个县(市)为高效优质养蜂示范区项目实施县;武宁县、井冈山市、乐平市3个县(市)为蜂授粉项目实施县,分别以油茶、黄桃、草莓等为主授粉作物,推广蜜蜂授粉。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二、项目实施情况
为按时保质保量实施项目,取得良好成效,我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健全制度管理,强化跟踪服务,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高位推动。建立行政管理与事业单位技术支撑协同机制,将蜂业项目申报、评审、储备纳入常态化管理,滚动安排。新申请项目的县,由省养蜂研究所书面审查和现场核查,综合申报材料、产业基础、实施方案、保障措施进行评估,从源头保障项目较好实施。省级、市级分别印发蜂业质量提升实施方案,明确县级人民政府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各项目县成立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统筹发改、财政、林业等部门力量,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二是优化管理加快进度。省养蜂研究所派出专家,与各项目县“一对一”对接,指导各地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内容、补助对象、补助标准、投资概算、进度安排、保障及监管措施等内容,并落实“一场一策”要求,细化单个建设主体建设方案。各地加强政策宣传,组织符合要求的蜂场积极申报,农业农村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蜂场申报的相关资料进行认真审核,对拟补贴对象和补贴金额公示后,拨付到场到户。为加快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进度,避免资金沉积、缓解建设单位资金压力,我省还明确可预拨30%的财政资金启动建设,并采取阶段性验收、阶段性拨付方式,加快执行进度。
三是精准服务示范推广。省养蜂研究所开展全程技术指导服务,指导项目县推广运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加强种蜂的更新引进、蜜蜂遗传改良、成熟蜂蜜生产示范,发展高效优质蜂产业;指导开展蜂授粉技术推广、专业化蜂授粉服务,推进蜂授粉替代人工授粉等工作;培育优质蜂产品品牌、开拓市场,并组织进展调度、绩效评价、案例总结。
三、项目实施成效
一是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健全。通过项目示范引领,建立和完善了专业的保种、育种及供种体系,改扩建中、西蜂良种场及评价中心,打造了蜜蜂良种应用示范蜂场21家,推广了中、西蜂蜂王1.35万只,形成蜜蜂育王技术2套,建立了“育繁推”技术体系,提高了蜂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特别是“中蜜一号”蜂种在我省的大力推广,有效减少了治螨药物的使用,为蜂农降成本、避风险。
二是标准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我省创新性开展星级蜂场评定工作,示范引领规模化、标准化养蜂,共创建三星级以上示范蜂场45家,其中五星级中蜂示范场4家。制定养蜂评分标准,拓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畜种,创建了部级标准化蜜蜂示范场3个,蜂蜜地理标志产品3个。2018年以来,我省新增井冈山市、宜丰县获评“全国中华蜜蜂之乡”,以及铜鼓县“树参蜜之乡”、南丰县“柑橘蜜之乡”,还成功举办了蜂业“两会”等大型活动,进一步提升江西蜂业知名度、美誉度。
三是优质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拓展。我省连续四年举办四届蜂蜜大赛,累计评出蜂蜜产品金奖15个、银奖24个、优质奖38个,特别是在“国民好蜜—第六届蜂蜜感官品质大赛”上,我省南丰县等5个县选送的柑橘蜜、树参蜜、刺楸蜜等特色品牌蜂蜜荣获4金2银佳绩,原料蜜金奖数量居全国第2位,树立了优质优价的良好导向。
四是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我省培育了一批蜂业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家、养蜂合作社167家,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持续提升。市场开拓能力显著增强,卫民、海伦堡等蜂产品销往全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石城县康皇蜂蜜作为优质特色农产品进入北京乡村振兴主题巡展,为唱响江西蜂业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东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给予我省大力支持,全面推进养蜂大县蜂业全产业链发展和蜂授粉技术推广与市场培育。
一、项目总体情况
我省重点从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良种繁育、养殖设施装备提升、品牌培育、蜂授粉技术推广、专业化授粉服务培育等方面开展蜂业质量提升行动。2021年度在临朐县等3个县(市)实施项目建设,完成示范区建设3个,农作物、果树授粉面积6万亩以上。2022年度,确定在新泰等3个县(市、区)实施养蜂大县蜂业全产业链发展,在蒙阴等6个县(市、区)实施蜂授粉技术推广与市场培育,通过宋心仿蜂业发展基金会实施蜂农救助资金补贴。完成示范区建设4个,农作物高效授粉面积1.88万亩。
二、实施成效
(一)养蜂大县蜂业全产业链发展
一是拓展了蜂业全产业链发展。通过建设生产车间、升级技术、购置设备等方式,蜂业规模化养殖、蜂产业深加工能力得到提高,进一步做强做大“蜂蜜 ”,延伸了全产业链条,逐步壮大产业“拼盘”。临朐县项目重点支持山东康宝蜂业有限公司等5个项目主体基础设施、技术改造、质量管控体系改造提升等内容,有效带动提升全县蜂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方提升。全县蜜蜂存养量达到5万群以上(中蜂3000多群),年产各类蜂产品约7480吨(蜂蜜产量约6000吨,蜂王浆约800吨,蜂花粉约500吨,蜂胶约180吨),蜂业年产值4亿元,带动蜂产品包装业、快递运输业、文化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增收5000万元。
二是打造了优势蜂业品牌。通过加大绿色、有机蜂产品品牌开发力度,强化品牌资源整合,打造了“蜜汇宝”、“新泰山珍蜜”、“黄岩蜂蜜”等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进一步重视商标、信誉、专利等无形资产建设,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促进我省蜂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变。蒙阴县已初步形成蜜蜂养殖、蜂蜜加工、蜂蜜销售及蜂产品包装、快递运输等相关产业完善的蜂业产业链,尤其是蜂蜜网络销售,位居全国前三位。蒙阴县现有6家蜂产品加工重点企业,拥有“蒙园”、“沂蒙花香”等各类蜂产品注册商标近40个。“沂蒙花香”牌蒙山蜂蜜荣获第五届沂蒙优质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山东省第32届畜牧博览会金奖。
三是建设了示范标准养蜂场。通过对规模养蜂户发放蜂箱、蜂机具、资金奖补等方式,提高养殖场技术水平,在济南南部山区、临朐县、青州市等地建设示范养蜂场20余个。示范带动周边蜜蜂养殖户数量明显增加,养蜂业标准化水平有效提高,促进蜂农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四是推广了蜂业生态养殖技术。联合科研院校建立教学科研就业实践基地、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意蜂规范化饲养管理示范蜂场、蜂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等,通过线上“云课堂”、线下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外出观摩等形式,开展养蜂及蜜蜂授粉技术培训7期,提升了全省蜂业养殖水平。
(二)蜂授粉技术推广与市场培育
一是蜜蜂授粉技术得到广泛推广。累计完成蜂授粉1500万亩次以上,建成千亩连片授粉基地3个,百亩连片授粉基地14个,专业化授粉公司3个,10余个蜜蜂授粉示范基地。结合政策宣传、技术培训等方式,菜农和果农应用蜜蜂授粉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实现种植户授粉增产、养蜂户收入增加的发展格局。
二是设施果蔬品质产量得到提高。授粉设施果蔬增产25%以上,座果率提高20%,减少激素用量8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减少用工成本约1000元/亩,示范基地农民增收每亩5000元以上。
(三)蜂业防灾减灾
项目实施以来,确定了以山东省为主要实施范围,增加浙江缙云等省外三个养蜂重点县为试点县,致力“关爱蜂农,救灾助困,促进养蜂发展”。收到受灾救助申请219件次,实施救助82次,发放救助费用资金或蜂群、蜂具;实施蜂农法律维权服务79场次,我省蜂业抗灾能力进一步加强。
河南省
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支持下,河南蜂业得到长足发展,已成为特色养殖的主导产业和王牌产业。
一、蜂业项目成效
河南先后在卢氏县、长葛市、商城县、尉氏县等地实施了蜂业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蜂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一是养蜂水平大幅提升。通过开展标准化养蜂基地建设、养蜂技术培训、实施蜜蜂扩群增量行动等,完善标准化养蜂的硬件和软件,蜂业标准化生产快速发展。如商城县利用项目建设了8个标准化养蜂基地,购置了蜂箱、摇蜜机等标准化蜂机具,修建了蜂文化长廊、蜂蜜存放房、蜂ag凯发旗舰厅的产品展示厅等,示范带动当地规模化养蜂达到70%以上,标准化养蜂水平明显提升。目前,全省蜜蜂养殖量约120万群,蜂蜜产量约4.9万吨,占全国的1/10强。
二是精深加工提档升级。重点支持加工企业升级改造设施装备,填补蜂产品精深加工的短板。如支持尉氏县蜂产品加工企业采购蜜蜡分离机、化晶罐、过滤器、智能摇蜜机等设备,新建蜂花粉生产线1线、蜂王浆生产线1条、全自动蜂蜜灌装线1条,蜂产品生产加工能力提升30%以上。长葛市深挖蜂产品在食用、医药和化妆品领域的更多应用,推动蜂业从“大”到“强”。目前,河南现有蜂产品加工企业300余家,产值达40亿元以上。
三是种业振兴不断加速。项目先后支持许昌多甜蜜、栾川北方种蜂场、詹氏蜂业、蜂友合作社等改扩建种蜂场,新建实验室、越冬房、蜂蜜冷藏库,配备了人工受精、检测等仪器设备,提高了选育、繁育的科技手段和设施装备水平,蜜蜂越冬死亡明显减少,种蜂繁育标准进一步规范。如尉氏县项目实施后,当地蜂种供种能力由2千只提升至1万只以上,蜂群增加3500群以上。目前我省种蜂场7个,约占全国总量的1/12;种蜂存栏1.3万箱,约占全国总量的1/6。
四是质检短板填平补齐。项目支持蜂产品加工企业购进质检仪器设备,提高了生产质检能力和产品质量管控能力。如尉氏县积极完善蜂产品质检体系,建成了检测化验室,配备了恒温培养箱、凯氏定氮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化验室设备263台(套),填补了对蜂产品农兽药及铜、铁、锌等重金属检测空白,自检水平显著提升。
五是新兴业态繁荣发展。为促进蜂产品销售,鼓励蜂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电商销售。如长葛市对每个蜂产品电商企业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补助2万元,支持对蜂产品及蜂具信息化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带动蜂产品和蜂机具的网上销售。目前,长葛市有电商户600多户,拥有淘宝网店1000多家,从事电商人员近3000人,带动周边5000户以上从事养蜂、原料收购、蜂机具加工,产业链上下游就业人员20000人以上。卢氏县积极创建国家级蜜蜂生态友好型示范县,着力培育集工业生产、科普教育、文旅一体的现代蜂业小镇,努力打造中西部蜂产品生产交易集散地。
二、典型经验做法
河南高度重视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工作,从前期主体筛选、建设内容到中期的项目实施、监管以及后期的竣工验收,力争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做好项目指导服务,全力保障项目建设。
一是科学确定县。项目储备中,积极会同财政、纪检部门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县蜂业基础条件、发展潜力、政府重视程度以及当地养蜂户、合作社、企业需求,聘请行业专家评议打分,确保把项目用到意愿强、基础好、潜力大的县。
二是全程严格管。实施前期指导项目县成立领导小组,组织畜牧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科学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目标、任务、程序和措施,保障项目实施效果。实施过程中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严格项目审查,强化社会监督。实施完成后,专门组织验收组,完成一个验收一个,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三是延长产业链。要求项目实施县坚持强链、补链、延链,通过建设蜜蜂良种场、实施扩群增量、建设标准化养蜂基地、提升蜂产品加工能力、完善蜂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开展技术培训等项目,补短板、固底板、优长板,全面促进蜂业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
四是上下联动干。支持卓宇蜂业、长兴蜂业、詹氏蜂业等领军企业联动发展,实行上、中、下游全链条推进。上游以合同订单形式带动农民合作社、蜂农扩大蜂饲养数量和规模,加强饲养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保证优质原料供应;中游联合蜂业企业规范管理,制定行业规范,引领行业向标准化发展;下游合力做强蜂产品品牌,抢占国内外市场,实现蜂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五是示范引领推。推广“企业 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合作方式,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帮扶、合作经营、入股分红、代养代销等方式,实现“龙头企业有效益、农户能增收”的共同发展。如多甜蜜公司与周边村农民共同成立长葛市蜜吧养殖合作社,由合作社“收购 种植补贴”的高效农业发展的新富农模式,养蜂户通过养殖品种改良,蜂产品产量平均提高了23%,蜂群的得病率降低了50%以上。
湖北省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蜂产业发展,以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为抓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蜂产业稳步发展。
一、项目实施情况
(一)项目概况
自2018年以来,全省开展蜂业质量提升行动项目的县(市、区)共计19个。其中,养蜂大县蜂业全产业链发展16个;蜂授粉技术推广与市场培育4个。
2023年我省蜂业质量提升行动项目共计800万。一是支持武汉市黄陂区、十堰市茅箭区、宜昌市夷陵区、麻城市和仙桃市等5个区(市)实施养蜂大县蜂业全产业链发展,每个区(市)支持100万元。二是支持武汉市东西湖区、沙洋县、秭归县、赤壁市等4个县(市、区)分别实施设施农业、油菜、柑橘和猕猴桃的蜂授粉技术推广与市场培育,其中东西湖区支持120万元,其它县各支持60万元。
(二)主要工作
一是制定发展规划。将蜂产业发展纳入《“十四五”湖北畜牧业和兽医事业发展规划》,支持标准化蜂场建设和中蜂产业发展,加快推广蜜蜂授粉、蜂业旅游和蜂业品牌建设。
二是规范选定项目实施县。省级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分管领导和负责同志,及时编制项目申报指南,由县级申报、市级初审并择优推荐。省级组织专家评审,合理规范选定项目实施县。
三是加强管理指导。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指导全省蜂授粉技术审核把关、技术服务、效果评价。省农业农村厅会同有关部门科学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省畜禽育种中心负责产业的指导管理,开展工作调研和实施过程管理等。各项目县结合实际成立工作专班,组织项目实施。
四是推进产业协调发展。围绕种、养、加、销等重点方向,推进产业协调融合发展。聚焦种,建成种群核心保护区、保种场、种蜂场、良种繁育基地,保障良种供应。聚焦养,建设标准化示范场,推进标准化养殖。聚焦加,建设标准化蜂产品生产线和共享车间,加强加工企业和养蜂基地的融合发展。聚焦销,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和行业知名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
二、典型成效
(一)养蜂大县蜂业全产业链发展成效明显
一是蜜蜂良繁体系逐步完善。已建成蜜蜂良繁体系,稳步提升优质蜂种选育繁育水平和市场供给能力,提高良种利用率。全省共建蜜蜂保种场6个、良种繁育基地4个,部分区域良种利用率可达95%以上。
二是养蜂设施装备水平不断提升。鼓励蜂机具的研发推广,促使养蜂设施装备提升。如五峰县采用高窄箱体设计,解决中蜂日常管理及越冬保暖难题,蜂蜜增产20%以上,减少中蜂飞逃率10%以上。巴东县改造三峡方形桶可颠倒巢框,可增产20%。
三是蜂业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各地从设施设备、技术指导等方面支持标准化示范场建设,逐步带动周边蜂农规范化养殖生产。东宝区已建成30-50个生态观光中蜂养殖场、多箱体成熟蜜生产意蜂“150”和中蜂“120”标准化规模示范场各10家、中蜂活框意标箱加浅继箱生产“120”标准化规模示范场10家。沙洋县已建成多箱体成熟蜜生产意蜂“150”模式标准化示范场5家。
四是成熟蜂蜜生产示范有所突破。开展优质成熟蜜蜜源基地示范建设,引导生产优质成熟蜜、特色蜜、高活性蜂王浆等纯天然优质蜂产品。东宝区通过优质成熟蜜蜜源基地建设,扩大优质蜜源种植面积近50万亩,提高载蜂量3万多群,增收生产优质成熟蜜300多吨。五峰县建设中蜂成熟蜜生产示范点,由每箱生产8斤蜂蜜提高至20斤高浓度成熟蜜。
五是品牌培育力度加大。有崇阳野桂花蜜、枝江蜂蜜、竹溪蜂蜜、殷家坪蜂蜜、竹山蜂蜜、神农百花蜜、黄陂荆蜜、保康土蜂蜜等8个蜂产品区域品牌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另外还培育诸多地方龙头企业优质品牌,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和示范效应。
六是蜂业保险得到有益探索。我省首次探索蜂业养殖保险机制,开展蜂农防灾减灾行动,实施蜂业风险救助。巴东县试水蜂业保险,对养殖20群以上的蜂农落实中蜂保险,投保中蜂保险1万群,保险中蜂每群(箱)的保险金额为500元,保费率8%,养殖户承担40%(16元/群),项目资金承担60%(24元/群)。
七是三产融合拓展增收新渠道。五峰县打造“林药蜂”科学养殖模式,推进蜂旅融合发展。东宝区建设蜂情小镇、生态蜜蜂庄园和圣境花谷蜜蜂产业园创新基地,带动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发展增收产值8000多万元。茅箭区26个村发展了中蜂养殖产业,已形成养殖、加工、研学旅游、康养美容、餐饮等全产业链条,年生产蜂产品200多吨,蜂产业链总产值达4000万元。
(二)蜂授粉技术推广与市场培育项目成效初现
一是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开展设施农业蜂授粉。完成蜂授粉核心示范区600亩,示范区蜂授粉1440亩次。辐射带动周边草莓示范基地1400亩,落实授粉蜂群达2350群。蜂授粉后,草莓品质改善,畸形果率降低,核心示范区(面积60亩)产量预计可增产10%以上,新增产值18万元;辐射面积1400亩,新增产值210万元;核心示范区其它果蔬(540亩)新增产值108万元。
二是在秭归县开展柑橘蜂授粉。组织授粉蜂群4000余群,完成绿色防控集中连片柑橘蜂授粉示范基地350余亩,授粉服务点8个,授粉面积1万亩以上,惠及农户近400户。在2个乡镇3个柑橘品种中联合开展蜂授粉性能评价和效果评估实验,制定了《秭归柑橘蜜蜂授粉技术规程(试行)》。
三是在沙洋县开展油菜蜂授粉。完成2个集中连片种植油菜基地蜂授粉,安排授粉蜂群2350群(其中高油酸油菜制种基地分配350群),授粉面积达2万亩。开展了大田油菜试验和设施纱网大棚内试验实打测产,蜂授粉比围网分别增产46.5%和29.7%。蜂授粉后,油菜产量结构因子中的有效角果数、角粒数明显增加,油菜蜂授粉增产效力可达到20%以上。
四是在赤壁市开展猕猴桃蜂授粉。完成赤壁市20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蜂授粉。蜂授粉后,猕猴桃挂果率、挂果数量、果品外形及质量等均有所提升,实现成本节约67%,降低投入成本。
湖南省
湖南是全国养蜂大省,历史悠久,蜜粉源植物十分丰富,蜂蜜产量位居全国前十。2022年,全省蜜蜂养殖量达到250万箱,现有养蜂合作社680多个,蜂产品标准化生产企业48个,从业人数近30万人,实现养蜂产值35亿元,加工和涉蜂年产值超过47亿元。全省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国家级成熟蜜基地示范点”3个,“中国蜜蜂之乡”5个,“湖南蜜蜂科普示范基地”6个,“全国蜂农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2个,“省级蜂农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5个。新晃县、桂东县、慈利县分别获得“中国五倍子蜂蜜之乡”、“中国野桂花蜂蜜之乡”和“共建中国蜂蜜之乡”的荣誉称号,“桑植蜂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桃源“野华岭”蜂产品入选央视《国货档案》栏目,郴州神农蜂“蜂疗文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省委省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蜂产业的发展,省委常委、副省长张迎春,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隋忠诚先后到浏阳市、桂东县和衡阳县等蜂业发展重点县以及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明园蜂业公司调研指导蜂业工作,省农业农村厅、省畜牧水产事务中心主要负责人多次考察指导有关市、县蜂业发展情况,帮助协调解决蜂农、蜂企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项目建设任务与完成情况
2018—2022年,中央财政先后支持我省浏阳市、衡阳县、桃江县、华容县、安乡县、祁阳市、桂东县、石门县、桑植县、沅陵县、衡山县、娄星区、慈利县、澧县、龙山县等15个县市区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项目,每年支持我省500万元,除龙山县外,项目全部完成了建设任务。2023年支持我省800万元,在娄星区、慈利县、澧县、衡山县、湘潭县、平江县、靖州县、鼎城区等8个县区实施。
(一)2022年度项目建设任务。2022年5个项目县区总投资115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奖补资金500万元(每个县区1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和企业自筹656万元。其中,全产业链部分总投资756万元,用于支持建设高效优质蜂产业发展示范区5个、标准化示范蜂场32个、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20个;蜂授粉部分总投资400万元,支持建设蜜蜂授粉基地25个,实现当地主要农作物高效蜂授粉面积1.6万亩。
(二)2022年度项目实施情况。截止2023年9月,衡山县、娄星区、澧县、慈利县等4个项目县市区的实施主体建设任务已完成并通过了县级、市级验收,龙山县因实施主体变更原因只完成建设任务的70%。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与做法
(一)主要成效
一是经济效益显著。15个项目实施县市区2022年养蜂数量达136.3万箱,蜂蜜产量1.38万吨,产值达16.58亿元,分别比项目实施前的2018年增长24.02%、23.86%和23.73%。约占全省的“半壁江山”,挑起全省蜂蜜产业的“大梁”。平均每户蜂农年收益达10万元,成为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
二是社会效益良好。项目县将发展养蜂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发展养蜂产业来带动和帮助越来越多的脱贫户巩固脱贫成果,提升了蜂产品生产加工能力水平,规范了项目县蜂蜜市场,品牌打造、开展绿色产品认证等措施,规范了养蜂行业生产标准,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同时也实现了一二三产业链的紧密融合与发展。如张家界供销云商公司以每公斤不低于80元的价格保底收购贫困群众生产的纯天然成熟蜜,每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三是生态效益明显。蜜蜂授粉能够帮助植物顺利繁育,增加种籽数量和活力。据项目基地估算,利用蜜蜂授粉使水稻增产5%,棉花增产12%,油菜增产18%,部分果蔬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并将大幅减少化学农药和激素的使用。
四是蜂产品质量提升。项目的实施,使得蜂场建设管理规范化,养蜂设备配套化,蜂蜜加工自动化,蜂产品质量检测常态化。
(二)主要做法
一是把好立项关。根据县域蜂群数量、蜂蜜产量、发展潜力、政府重视程度等因素,采取县级申报、市州推荐、省级专家评审方式,遴选出条件相对优越的县市区作为项目实施承担单位。
二是把好项目管理关。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农办牧〔2022〕12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由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湖南省2022年蜂业质量提升行动与蜂授粉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湘农发〔2022〕58号),明确实施范围、建设内容、资金安排、项目管理等具体事项。并切实加强督促管理,对实施进度和资金拨付滞后的县市区及时进行通报,以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名义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蜂业质量提升行动与蜂授粉技术推广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实行县级初验、市级复验、省级抽查。
三是把好技术培训关。组织项目县市区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开展蜂授粉技术推广,积极指导建立标准化养蜂示范基地、蜜蜂科普示范基地,以及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建立更加严格的蜂蜜产品生产、加工、品控和可追溯机制等。如张家界五雷蜂蜜有限公司引进了我省首条意大利产96框割蜜摇蜜生产线,并建立4条(瓶装、袋装、勺子装、果冻杯装)蜂蜜生产线。全县可年产成熟蜂蜜600多吨,生产加工的蜂蜜、蜂胶等各类蜂产品产值达6000多万元。
四是把好品牌打造关。加强品牌市场营销,帮助蜂企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研发和市场推广力度,努力开发和包装一批更符合当下市场消费需求的蜂蜜特色产品,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展会、节会、行业协会活动,加大对“桑植蜂蜜”“硒有慈利”“野华岭”等品牌的培育,让湖南的优质特色蜂蜜的口碑响起来。
五是把好利益联接关。突出强龙头、兴产业、带民富作用,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规模、有影响的蜂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发挥“头雁”效应,引领蜂农抱团闯市场。如桑植县依托蜂协和龙头企业组建产业联盟,不断提高连接蜂农的能力和更好对接市场的能力,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部门联动、蜂农抱团、共酿甜蜜”的良好局面。
广西壮族自治区
2021年以来,我区借助国家蜂业质量提升行动试点的有力契机,充分挖掘利用地理区域、自然生态和中蜂资源优势,推广蜜蜂授粉替代人工授粉技术,提高养蜂标准化水平,有效推动蜂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广西饲养蜜蜂109万群,蜂蜜产量2.95万吨,增长13.5%,居全国第5位;农作物蜂授粉面积稳定在1万亩以上。
一、项目实施情况
经自治区遴选,2021年蜂业质量提升行动项目由蒙山县组织实施。2022年、2023年养蜂大县蜂业全产业链发展项目由阳朔县组织实施;蜂授粉技术推广与市场培育项目由北海市银海区组织实施。根据工作方案,我们主要开展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示范蜂场和产业发展示范区的建设、蜂产品加工产业设施建设、人工培育蜜粉源植物、品牌打造和农作物授粉等工作。
近年来,在克服新冠肺炎病毒、长期高温天气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项目实施总体情况良好,建设示范蜂场和产业发展示范区的建设、蜂产品加工产业设施建设和人工培育蜜粉源植物等年度任务已基本完成。截止2023年10月,项目资金合计支出545.676万元,资金到户率为41.98%。其中蒙山县支出项目资金404.996万元,北海市银海区支出项目资金80.68万元,阳朔县支出60万元。其中,阳朔县完成了高效优质蜂产业发展示范区的青少年蜜蜂科普文化园、蜂产品品鉴休闲区、蜜蜂文化宣传步道建设;银海区完成了蜜蜂授粉示范基地和助农授粉蜜蜂养殖场(授粉服务商)及培训场地建设并投入使用;蒙山县完成了30个示范蜂场创建。项目以点带面,以示范蜂场和产业发展示范区作为蜂业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有效提高蜂产品产量和质量。
二、主要措施和成效
(一)高度重视,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和服务指导。在监督管理方面,我厅及时报送广西蜂业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规范项目验收、台账管理办法。指导项目县分别制定项目县实施方案,明确补助标准。为加快项目资金支出进度,我厅将项目调整为按照实施进度进行资金拨付,有效缓解项目实施主体资金周转压力。在服务指导方面,成立自治区项目专家服务组,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实地指导,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建项目实施微信群,建立政企联系沟通机制,定期调度项目进度。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区积极开展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蒙山县蜂产业发展规划》、《银海区设施果蔬蜂授粉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7年)》编制,正在编制《阳朔县蜜蜂产业发展规划》。
(二)建设高效优质蜂产业发展示范场示范区,辐射带动产业发展。我区把建设示范蜂场和产业发展示范区作为蜂业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通过饲养蜜蜂多箱体强群,示范带动其他养蜂户生产成熟蜜,有效提升蜂蜜品质和经济效益。目前,全区完成48个成熟蜜生产示范蜂场的建设,其中蒙山县30个,阳朔县18个。阳朔县建成高效优质蜂产业发展示范区,示范区设有青少年蜜蜂科普文化园、蜂产品品鉴休闲区、蜜蜂文化宣传步道等,集“蜜蜂产业生产示范、蜜蜂文化科普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于一体,通过组织研、学、游等活动为市民游客和学生科普蜜蜂知识、展示蜂业产品、体验蜜蜂文化,把养蜂基地变成“大课堂”。2022年,阳朔县高效优质蜂产业发展示范区接待游客1300人次,蜂蜜产量2579吨,较上年增长118吨。
(三)多措并举补齐产业链条。一是建设蜂产品加工产业设施。蒙山县建设完成1家蜂产品加工企业,企业年加工能力1200吨,2021年12月已投产使用。阳朔县蜂产品加工设施建设已完成50%,冷库和部分生产线建设正在抓紧推进。二是人工培育蜜粉源植物。我区支持人工种植蜜粉源植物,以实现周年定地养蜂。通过将蜜粉源植物种在房前屋后道路两边,套种在水源林地,资源林等,提高蜜粉源综合能力,壮大特色蜜粉源。主要培育蜜粉源植物品种:鸭脚木、九龙藤、万寿果等,育苗数量:54万株(蒙山县:30万株,阳朔县24万株)、种植数量:54万株(蒙山县:30万株,阳朔县24万株)。三是开展品牌打造。通过开展地理标志认证,特征物识别,技术规范,种植标准制定和多媒体宣传等方式,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升蜂产品经济效益。阳朔县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阳朔九龙藤蜂蜜。蒙山县打造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鸭脚木蜂蜜,银海区大棚甜瓜打造“蜂授粉产品”。
(四)强化宣传培训。一是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康养产品展厅、蜂产业展示馆、蜜蜂文化宣传步道、带货直播室等多场所开展宣传。全区拉挂宣传横幅100条,发放宣传手册700本。二是开展养蜂技术示范推广培训。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所专家ag凯发旗舰厅的技术支持,组建中华蜜蜂养殖技术服务小组。全区建设养蜂培训基地4个,开展养蜂培训4期,同时养蜂技术人员下乡指导728人次。通过培训,蜂农、瓜农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五)推广蜂授粉助农增收。银海区建成授粉蜂群繁育示范蜂场1个,带动12个蜂场培育供应授粉蜂群,满足授粉项目的需求。通过蜂授粉项目,我区动员479户农户使用蜜蜂授粉技术,建成2个千亩、3个百亩连片授粉基地,授粉面积达8066.2亩。授粉面积较项目实施前提高2倍。据了解,相较人工授粉、激素授粉,采用蜂授粉的西甜瓜产量增加5%-10%,畸形率低,商品率高,亩产增加300斤,甜度增加1度,价格提高每斤0.4元,以每亩最低4000斤计,每亩增加收益1600元左右。项目实施以来,累计节约大棚种植户授粉成本277.77万元,商品瓜增收1269.8万元,蜂授粉市场品牌极大提升。
三、典型案例
(一)蒙山县
1.龙头带动、共奔甜蜜致富之路。蒙山县扶持壮大蜂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广西纯香食品有限公司在食品加工、销售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优势,联农带农发展蜂产业。2022年,广西纯香食品有限公司成功被认定为梧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145户养蜂户(其中脱贫户132户)签订发展养蜂产业的合作协议,收购蜂蜜31吨,提供蜂种1350群。主要做法是:一是重点选定蒙山县养蜂较多的脱贫村进行整村推进。企业合作的“十万蜜意”蜂场在甘棠村全面推进“三变四联”改革(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四联:“联支部、联企业、联合作社、联农户”),积极探索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新机制,通过实施蜂质量提升行动项目,引导甘棠村28户村民将870亩蜜源植物山林入股蒙山县蜂源种养场,成为蜂源种养场股东。二是聘请专家进行养蜂技术和蜂产品质量管控等知识进行培训。三是双方协商产业发展协议内容、签订合作共同发展蜂产业协议。据悉,2022年5月,黄村镇六埠村脱贫户龙伟林按照合作协议,把刚采的4000斤的龙眼、荔枝蜜送到企业,企业根据收购加工报价回收,获得5.6万元。龙伟林在企业带动下养有蜜蜂210群,2022年除了自己销售以外,供给企业5500斤蜂蜜。在蜂产品市场低迷情况下,这样合作模式确实为蜂农提供增产增收的保障。
2.党建引领助力蜂业发展。蒙山县怡兴专业养蜂合作社每年繁殖1600多群用于养蜂产业扶贫,实现“造血式”产业脱贫。一是建强建好支部,筑牢产业发展根基。2021年刘荣军社长在当地党委和县农业农村局党组的帮助支持和指导下,召集了本屯9名党员组建了“蒙山县怡兴养蜂合作社党支部”,实现了党建和蜂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为更好地融入六堡茶产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在茶园套种蜜粉源植物,增加蜜源基础和养蜂规模的路子,进而实现了蜂业和茶产业共同发展的全新模式。二是党建 、联农带农共谋发展。通过“支部 党员 合作社 基地 农户”模式,共带动脱贫户62户,在全县指导132多户,提供蜂种1600箱。通过国家蜂业质量提升行动项目扶持和自筹资金建设办公楼一栋,配套有ag凯发旗舰厅的产品展示、培训教室及合作社办公室等功能区,每年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5期以上,培训200多人次,接待参观交流10次以上。
(二)阳朔县
三代养蜂人,铸就阳朔甜蜜梦。广西桂林市阳朔县养蜂人代表朱志强一家,通过一代代的跋山涉水,追花夺蜜,酿造出最甜的蜂蜜。一是企业带动,联农带农共发展。通过“公司 协会 合作社 农户”发展模式,2018年阳朔县蜂业协会成立党支部,通过党员带头,带动阳朔县蜂业协会理事14人,每人帮扶2-3户贫困户,通过政府免费发给贫困户5-10群蜜蜂,阳朔县蜂业协会党员、理事手把手的教贫困户蜜蜂养殖技术。2019-2020年,阳朔县羿春族蜂业有限公司成为阳朔县扶贫车间,共扶持63户贫困户发展蜜蜂养殖,同时以定价回收蜂产品,蜜蜂养殖贫困户因此每年收入800-12000元。二是打造蜜蜂养殖“好蜂景”,铺就乡村振兴“甜蜜路”。阳朔县建设10个标准化示范蜂场和8个标准化示范家庭农场,10个养蜂脱贫示范户。每个蜂场养殖150-200群意蜂,每个脱贫示范户养殖蜜蜂30-50群,每个示范蜂场与1个养蜂脱贫示范户结对帮扶,每个养蜂脱贫示范户再带动2-3户蜜蜂养殖脱贫户。利用阳朔丰富的旅游资源,养蜂户实现“自已生产蜂蜜自已零售蜂蜜”,提高蜂产品销售价格,增加销售收入。通过项目实施和示范辐射,全县2022年新增蜜蜂养殖户60户,新增蜜蜂养殖2000多群。
四川省
2018-2023年,通过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项目,我省建立了一批标准示范蜂场,形成了若干先进模式和经验,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取得巨大效益。
一、实施情况
(一)建设内容。开展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蜜蜂良种繁育体系完善、养殖设施装备水平改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体系构建、成熟蜜生产示范和品牌培育、蜂农防灾减灾,打造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等。
(二)资金投入。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以上,其中,中央资金3000万元,省级764万元,自筹配套9400万元以上。按因素测算法,确定项目县补助资金。
(三)组织实施。项目采取县级申报、市州推荐、省级评审的方式,遴选确定实施主体。每年遴选2个县(市、区),6年累计12个县(市)实施了该项目。省农业农村厅计财处、畜牧兽医局、省畜牧总站为项目牵头管理和技术指导单位。项目申报主体为县级农业农村局,实施主体为从事蜂业产加销的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截止2023年10月,平武县、万源市、邻水县、邛崃市、青川县、江油市、黑水县、马康市、崇州市、南江县等10个县(市)已全面完成建设,2023年项目县蓬安县、威远县建设任务已完成50%以上。
二、取得成效
(一)辐射带动效果明显。2022年全省蜜蜂饲养规模达165万群,其中中蜂95万群,西蜂70万群,全省蜂蜜产量6万吨、蜂王浆450吨、蜂花粉1200吨,蜂业直接产值达60亿元以上。项目县蜂业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一是进一步提高蜂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县委、县政府更加重视蜂产业,将蜂业列为“重大特色产业”,相继出台各项扶持政策,如平武县将涉农整合资金、东西部协作扶贫项目资金1342万元用于蜂业生产。二是极大鼓舞了蜂农养蜂热情,广植蜜粉源植物,积极扩规模、学技术,提高蜂蜜产量和质量,兴起一股养蜂护蜂热潮。三是蜂产业发展业态得到明显改善,建设了一批中蜂保种场、良种扩繁场、优质高效标准化养蜂示范场、蜂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开展新品研发、品牌建设,构建形成了设施完善、生产高效、品牌引领、融合发展的蜂产业全链示范样板。
(二)生产效益大幅提升。项目建成省级核心蜜蜂育种场1个,建设完善阿坝中蜂国家级保种场,及青川县北方中蜂和万源市华中中蜂省级保种场,建立良种扩繁场、标准化高效优质示范场150多个,新(扩)建蜂产品初加工企业10个,新培育蜂业地方品牌50多个。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取得了巨大效益。经济效益:项目县蜂群饲养数量增加20%~40%,蜂蜜单产增加20%~40%,繁育销售种蜂王和蜂蜂群10多万只(群),为企业、农户增收10亿元以上。“青川小蜜蜂计划助生态扶贫双赢”得到时任四川省委副书记、现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的肯定批示。社会效益:在脱贫攻坚时期,项目县积极吸纳大批贫困户参与养蜂,不仅解决了就业,且有效实现蜂农脱贫致富。如平武县以“平武中蜂 ”模式全面完成73个贫困村户贫困户的脱贫任务。近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蜂业作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重要增收产业之一,在助农持续增收、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效益:项目县广植蜜粉源植物,扩种油菜、荞麦等农作物100多万亩,芍药、苦荞等中药材10多万亩。通过发展蜂产业,农户实现稳定增收,减少饲养猪、牛、羊等畜禽带来的环保压力,且蜜蜂传花授粉还可使农作物增产10%~50%,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先进经验做法创新。项目县形成了“平武中蜂 ”“青川县空巢老人变蜂巢老人”“邻水中蜂全产业链带动”“江油名师带徒技术培训经验”“黑水合作社五统一分模式”“崇州蜂旅融合”等先进模式和经验,开辟差异化竞争赛道,使当地蜂产业快速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平武中蜂 :创新中蜂饲养与中药材、林业、研学、旅游相结合的“平武中蜂 ”模式,建立“1个片区1个龙头企业引领,1个村1个‘平武中蜂 ’产业示范园、1个村1个专合组织,1个村1支技术团队”的联动形式,构建“龙头企业 合作社 养殖基地 蜂农”利益连接机制,保障蜂农和集体经济同时增收。在“国家大熊猫公园”重点生态保护区平武县关坝村,创新建立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养蜂项目,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社区为本、养蜂创收”的保护小区管理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青川县空巢老人变蜂巢老人:青川县依托公司与180余户空巢老人签订收购订单,凡经检测合格的蜂蜜,公司按不低于保护价全部收购,让农村“空巢老人”变成“蜂巢老人”,靠养蜂持续稳定增收。青川县通过完善“企业 蜂农”“专合社 蜂农”联农带农模式,做到统一养殖品种、养殖标准、质量控制、产品品牌、产品销售“六个统一”,蜂农向企业提供合格的蜂蜜,企业加工并推向市场销售,“产 销”有效衔接。
云南省
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省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将蜜蜂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色产业,以蜂业质量提升行动项目为抓手,以良种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为重点,通过蜜蜂良种场扩建和高效优质蜂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蜂产业提质增效、产业融合发展长效机制,有力推动蜜蜂产业加快发展。2022年末,全省饲养蜜蜂189万群,其中,中蜂饲养量166万群,西蜂饲养量23万群,蜂蜜产量1.4万吨,一产产值达5亿元。
一、基本概况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属山地高原地形,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类型众多、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明显。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使得云南成为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天然花园”。云南省主要蜜源植物和重要辅助蜜源植物达148种,其中能生产商品蜜的约75种。云南省蜂种类繁多,其中蜜蜂属的有东方蜜蜂、西方蜜蜂、大蜜蜂、黑大蜜蜂、小蜜蜂和黑小蜜蜂。此外,云南还拥有大量其它属的野生蜂种资源,其中无刺蜂11种、熊蜂36种、切叶蜂和壁蜂等,具有巨大的生产应用潜能。
云南省国土面积39.41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8位。耕地面积8093万亩,经济林木面积260万亩。其中需要蜜蜂授粉的有咖啡139万亩,澳洲坚果379万亩,枇杷70余万亩,油菜3798万亩,设施农业20.9万亩及其它作物及经济林木。云南省作为重要的蜜蜂春繁基地每年接待全国29个省区80万多群蜜蜂春季扩繁,春繁效果直接决定了四川、湖南、湖北等省区早春蜂蜜产量。
二、项目实施情况
云南省作为第一批实施蜂业质量提升项目的试点地区,自2018年以来,先后在大姚县、兰坪县、大关县、西盟县、罗平县、蒙自市、元阳县、思茅区、沧源县等7个州(市)9县(市)实施了该项目,围绕养蜂业关键技术和薄弱环节,通过蜜蜂良种场扩建和高效优质蜂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提升地方蜂业发展质量,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带动蜂农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3年中央安排云南省蜂业质量提升项目资金800万元,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要求,云南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及时组织项目申报,编写实施方案,有序推动项目实施。
(一)科学遴选项目实施县。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申报通知,按照县级申报、州(市)审核、省级遴选的程序,综合考虑各项目申报县蜂业发展情况和往年项目实施成效情况,最终确定西盟县、姚安县、沧源县等3个县实施养蜂大县蜂业全产业链发展项目,安排资金520万元;罗平县、新平县、元阳县、广南县、思茅区、武定县、隆阳区等7个县(区)实施蜂授粉技术推广与市场培育项目,安排资金280万元。
(二)及时编制省级实施方案。按照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要求,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做好2023年中央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等项目畜牧业有关任务实施工作的通知》,编制了《云南省2023年蜂业质量提升行动项目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细化工作措施和项目绩效评价等内容,并要求项目县结合本地养蜂业实际,制定县级项目实施方案并上传到农业农村部转移支付项目管理平台。
(三)加强项目调研指导。2023年3月,我省对2022年国家蜂业质量提升行动项目实施县开展实地调研。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项目台账查阅、现场勘验等形式对项目实施进度、规范标准、目标成效开展检查指导。2023年6月8日,受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委托,全国畜牧总站和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赴我省临沧市沧源县和普洱市思茅区开展国家蜂业质量提升行动项目执行情况调研和科技推广服务活动。
(四)强化项目宣传培训。2023年8月23日,省畜牧总站、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联合举办全省中蜂产业质量提升技术培训班,省农业农村厅分管领导出席培训班并讲话。培训班邀请专家和一线技术推广人员作技术交流,同时进行现场操作及示范指导,全省16个州(市)畜牧站、蜂业公司、养蜂合作社等相关单位共147名技术骨干参加培训。近三年来全省已累计开展培训230期,培训人次8700余人,收到关于蜂业发展的意见建议46条,省农业农村厅根据意见建议情况,将在后续工作中融入相关的针对性措施和技术培训。
三、取得成效
(一)初步探索了蜜蜂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
项目县将蜜蜂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支持中蜂扩繁场建设,鼓励蜂农通过财政补贴购买的蜂群入股分红和劳务输出等途径,逐步建立起蜜蜂产业支撑农户增收的有效和长效机制,如西盟县构建“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先后建成中华蜂养殖场(点)86个,带动农户9230户31469人,实现户均养殖中华蜂7.5箱群以上,户均增收2300元以上。通过扶持一批中蜂标准化养殖示范户,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有效带动农户投身中蜂养殖产业,在壮大蜜蜂产业的同时,让蜜蜂养殖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一大亮点。
(二)充分发挥了省级专家服务团队的作用
项目实施过程中,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及时整合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的力量组建了云南省委组织部专家服务团,对项目县优良蜂种选育、先进蜂药、设施装备购置以及高效养殖技术、养殖模式和蜂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给予指导的同时,对两县中蜂饲养现状、养殖水平、蜜源植物条件、气候资源、病虫害等情况开展了详细调研,并对当地中蜂养殖和良种场建设提出了指导建议,确定以云南地方中蜂类型“云贵中蜂”为遗传资源基础素材,开展“云贵中蜂”的组群、繁育及生产工作。
(三)加快推动了养蜂大县蜂业全产业链发展
一是全省建成了蒙自市、沧源县2个中蜂良种供种基地,均通过滇南中蜂《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认证,其中蒙自市同时获批《滇南中蜂遗传资源省级保种场》。2县(市)通过中蜂良种选育扩繁,年可供良种中蜂蜂王5000只以上,供种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是全省建成油菜、咖啡蜂、澳洲坚果、枇杷4个连片蜜蜂授粉示范基地,总面积达1.2万亩。制定并申报4个作物授粉技术规范,培育壮大专业化蜂授粉服务组织7个。通过建立蜂授粉基地示范,对种植户及蜂农示范蜂授粉的重要性、必要性,推广蜂高效授粉技术,推动我省蜂授粉产业高质量发展。
甘肃省
甘肃省蜂业质量提升行动项目于2022年起实施,项目下达后,甘肃省畜牧兽医局、甘肃省蜂业也技术推广总站对照项目要求,经过认真研究,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甘肃省蜂授粉技术推广与市场培育项目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单位加快实施进度,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效。
一、项目实施情况
为保障项目实施,项目选择在设施农业相对集中、作物品种具有一定代表性、地方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有保障、种植户积极性高的酒泉市肃州区、兰州新区、武威市凉州区、张掖市民乐县、天水市武山县、秦安县、麦积区、平凉市崆峒区、陇南市西和县等7个市9个县区实施,由甘肃省蜂业技术推广总站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畜牧畜医中心或经作站作为县级技术服务单位。目前,2022年度项目全部执行结束,全面完成了项目任务,实施区县进行了验收总结。今年项目省级实施方案和项目资金于5月份下达,县区实施方案于已全部编制完成并批复,各项目县正在按方案进组织实施。
两年来,在河西西走廊设施农业集中的酒泉、张掖、武威等地,开展设施番茄、甜瓜、草莓等作物进行熊蜂授粉提质增效技术示范与推广,推广面积11400亩。建立设施授粉番茄示范点3个,设施甜瓜授粉示范点1个,开展设施熊蜂授粉技术培训2期,培训种植户180人次,技术指导28人次。在我省苹果优势产区的天水、平凉、陇南等地,开展蜜蜂为大田苹果授粉提质增效技术示范与推广,推广面积13000亩以上,开展设施草莓蜜蜂授粉提质增效技术示范与推广,推广面积3600亩。建立大田苹果蜜蜂授粉示范点3个,蜜蜂为草莓授粉示范点2个,开展蜜蜂为大田苹果授粉技术培训2期,培训种植户和养殖户240人次,技术指导18人次。通过项目的实施和示范点的建设,加强了种植户和养殖户的沟通力度,引导蜜蜂为大田苹果授粉的市场培育,实现了共赢。
二、项目取得成效
(一)蜂授粉被群众普遍认可和接受。通过项目实施和示范推广,并在线上线下开展蜂授粉对农作物的巨大作用和促进养蜂业高质量发展等内容的宣传,蜂授粉技术被群众普遍认可和接受,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显著增强。
(二)总结形成一整套比较成熟的蜂授粉技术规程。通过项目实施,总结形成适合甘肃实际和地方特色的一整套比较成熟的蜂授粉技术规程,制定《甘肃省设施番茄授粉地方标准》和《大田苹果授粉地方标准》。
(三)培养了一大批蜂授粉技术骨干和授粉团队。以项目为抓手,对县(区)农牧部门技术干部、果蔬种殖户、养蜂户进行了技术培训和指导,培养了一大批蜂授粉技术骨干和授粉团队。农技人员掌握了基本的授粉技术规程,可独立组织和指导本县区授粉工作,养蜂户掌握了授粉期间蜂群的管理技术,形成了一批专业的授粉队团,为今后授粉工作的开展,储备了人才。
(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对2022年项目实施区授粉工作进行效果评价,参与项目的场户一致表示蜜蜂授粉可以降低畸形果率,苹果的质量、产量都有大幅提升,蜜蜂授粉苹果亩增产500斤以上,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在河西走廊设施农业集中区开展设施农业蜜蜂授粉的种植户,普遍认可蜜蜂授粉技术,并普遍有意愿积极使用,每亩节省劳动力成本500元以上,减少农药残留、提高了蔬菜产品品质,形成产业良性循环,应用蜂授粉亩均增产10%左右,增收3000元以上。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