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武安市活水乡有一种“茶”,着实颠覆了几十年来我对茶的认知。这种“茶”既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也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
我们专程驱车到活水乡常杨庄村的村民四闺女家,看看“茶”的制作,品品“茶”的味道。只见她弯腰俯身烧柴,一口大铁锅里的水被烧到沸腾,花生豆、豆腐条、海带丝、干豆角、粉条、土豆块陆续下锅,煮到厨房里飘荡着食材的香气,再将包好的饺子下锅。饺子馅儿当然也是应季的食材,地里割一把韭菜,鸡窝摸两个鸡蛋,炒起来佐以盐、花椒粉等简单调料,可以入馅儿;干萝卜丝泡煮切碎加粉条,用酱炒香,加山葱花,也可以入馅儿。此时,把事先在铁锅里干炒香的面粉,用清水搅和成稀溜溜的糊糊状,倒入锅里。待饺子被煮到浮出水面,用笊篱捞一个轻轻按一下,弹性十足。而真正将食欲和好奇撩拨到制高点的是最后一个环节,用一口炒锅热油,将山葱、山韭菜花、姜丝煸炒到香气扑鼻,将滚烫且带着浓郁香气的油泼入大铁锅里,伴随着“唰”的一声脆响,“茶”便做好了。
端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抿一口混着面香菜香葱香、醇厚浓郁的茶汤,吃一口散发着时令味道的韭菜鸡蛋饺子。然后,将一大碗茶吃进肚里,“销魂”二字,便从舌尖上跃出。据说,起初“茶”是山里人正月初七和正月初十吃的食物,民间正月里有很多禁忌,比如初七不能拿针儿;初十啥也不能动。这些禁忌的起源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每一个日子里特定的食物表达,便让这些食物赋予某种使命和故事。而这使命和故事背后无非是山民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对年景的祈祷,让辛苦一年的劳作得以修整,筹谋来年。
武安还有一种“茶”,并且每年正月十三日有喝“茶”的习俗,这种“茶”,其实就是油茶面,或者叫炒面。是一种非常朴实的民间传统食物。是将面炒香打成糊糊,里面煮着花生、黄豆、海带丝、豆腐条等。俗语有云:正月十三不喝“茶”,叫你犁地光打滑。缺吃少喝的山乡旧年景里,茶汤中所煮的饺子是限量版的,无非是象征性的“意思”一下,不足部分用糠窝的,渣窝的,玉米面窝的找补,或者索性就喝两碗热乎乎的茶汤也算仪式了。而今,一年一度的岁时食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达,保鲜技术的进步,味觉的期待少了,味道也就变了。吃遍大江南北,走遍世界各地。如果某一日游走于大山深处,轻叩一扇柴扉,那么,淳朴的山民定会为你捧出一碗热腾腾的山家珍味——茶。
对茶汤的记忆,随着山里人大批进城而渐渐被淡忘。日渐空荡的一个又一个村庄,偶或可见一两个老者,他们用一碗茶汤,为走出大山的人们守着故土、守住乡愁。
作者:白丽萍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