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厕所英雄!-ag凯发旗舰厅

农民日报社主办

ag凯发旗舰厅-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政法·先锋 详情
致敬厕所英雄!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刘云
  • 作者:张凯 李慧斌
  • 2021-11-22 14:46:02

编者按  今年11月19日是第九个世界厕所日。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改善,关系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近年来,随着农村改厕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8%以上,农民群众总体认可。在这背后除了亿万农民的支持以外,还有那些投身于农村厕所革命事业的专家、基层技术员默默付出的努力。今天本版特别推出他们中的代表,以此致敬农村改厕中的奉献者们。

郑向群:痴心一片投身厕所革命

“当天,她把整棵树的樱桃都摘给了我们。”想起今年夏天在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指导农村改厕,示范户家大妈为了表示感谢,热情招待改厕团队的场景,郑向群心里一阵暖意。

郑向群,人称“厕所小王子”,是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究员、乡村环境建设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他的足迹遍布南北方各个农村的改厕现场。作为博士生导师,他耐心指导学生,认真记录实验数据,作为首席专家,他严格落实各项施工技术标准,及时纠偏校正。每一处改厕施工现场,既是他的教学点,也是技术标准的宣讲台。

农村卫生厕所是为农民而建,农民满不满意是最终衡量标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开展以来,郑向群带领他的团队走南闯北,亲自挖基坑、埋管线、清掏化粪池……推进农村改厕工作。“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就是我们科研人员的头等大事。”郑向群说。

“老郑是个性情中人”

农村改厕,任务最难最重的是贫困山区。2019年,郑向群和他的团队来到贵州省剑河县搞改厕试点。剑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中部,距省会贵阳市290多公里。“下了飞机后,还要租车开五六个小时到县里,从县里再走1个小时的山路到村里,这是常态。”郑向群笑着说。

这样的“常态”郑向群却不敢轻易向团队成员“透露”。“我是被老郑骗过来的。”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助理研究员魏孝承回忆起当初加入团队时的情景,开玩笑地说。魏孝承刚毕业时给环保所投了一份简历,对于这个人才,郑向群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我正愁没人和我出差,刚好他来找工作投简历,我就说:看你不错,但要考验你一下,这样吧,明天跟我出差。”就这样魏孝承和郑向群来到了剑河县宝贡屯村,“稀里糊涂”地住了下来搞改厕试点工作。

“刚开始,农户对改厕积极性不高,我们都要亲自动手给他们搬材料,亲自给他们砌砖。”首席助理张春雪说,为了让村民理解和支持,团队的每名成员都身先士卒,给当地群众树立一个榜样。

为了得到村民的支持,和他们打成一片,郑向群有时也会带着团队成员请村民喝酒谈心。一次,酒过三巡,魏孝承提出想去县城酒店洗个澡再回村里,结果郑向群劈头盖脸地把他骂了一顿,“干我们这个的要吃得起苦”。

第二天,郑向群找到魏孝承道歉,表示话可能说重了。郑向群解释说,在基层改厕,就是要村里人看到团队的态度,一不怕苦二不怕累,农民群众才能信任他们。

虽然被郑向群骂了,但是魏孝承被他的冲劲深深打动了,他最终选择留下来。而一个月后,郑向群也才知道,就在那一天魏孝承接到了3个单位的工作通知,无论哪个待遇都比他这里好。

“老郑是个性情中人,也是干实事的人,干活一直冲在最前面,从他身上能学到不少东西。”谈起在贵州试点改厕的那段日子首席助理王强说道。

剑河县改厕的4个试点村都在大山里,每天,郑向群和团队成员都要跑一遍,一遍就是一整天,每个试点现场都需要研究人员去盯,一盯就是一个月。

在郑向群和团队成员们的努力下,当地改厕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当年底,宝贡屯村共计建卫生户厕140座、公厕4座。与此同时,“剑河县缺水山区改厕和厕所粪污庭院消纳及大田回用模式”获得成功,并荣获第一届全国农村改厕技术产品创新大赛应用推广项目组一等奖。

“小心以后出门挨打”

郑向群认为,农村厕所革命的根本目标是,将旧式厕所改成(无害化)卫生厕所,让老百姓体面地上厕所,无卫生、环境风险。厕所革命“改”是手段,而“用”是根本。

为了让农民群众“用”好厕所,他常年行走在农村,进农户看厕所。“暗访被跟踪,调研被狗追,偶尔还会被热心的村民邀请到家里吃饭。”回忆起下基层的经历,每个场景都历历在目。一次,在某地农村调研检查时,郑向群发现一处化粪池有问题,认为里面进了雨水,当地负责人却不肯承认。情急之下,郑向群将手伸进化粪池,捧起一把水:“你看看,你闻闻,到底是粪污还是雨水?”

农村改厕并非一帆风顺,工作推进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改厕标准缺乏,各地对改厕的理解不一致、要求不一样。2019年底,在市场监管总局大力支持下,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有关单位编制农村厕所革命相关国家标准。“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不能有任何闪失。”郑向群接到这项紧急任务便开始了研究。

可参照的资料太少,各相关主管部门对化粪池和农村厕所的要求不尽相同,编写难度也非常大。郑向群就把所有跟农村改厕相关的标准都打印出来,铺了满满一张床,每天“找不同”,然后打开电脑开会讨论研究,最后确定不管哪儿产的化粪池,不管什么样的化粪池,都必须根据农村改厕实际需要确定标准。

由于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郑向群和其他专家们几乎天天开视频会,逐字逐句修改,前后修改稿达20多稿。2020年4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农村三格式户厕建设技术规范》《农村三格式户厕运行维护规范》《农村集中下水道收集户厕建设技术规范》等3项推荐性国家标准。这三个标准的发布实施填补了农村改厕无标可依的空白,保障了农村改厕相关产品的质量,补齐了农村户厕和粪污处理衔接的短板。

“刚得到标准正式发布的消息,我团队的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就晕倒在地,然后抱着垃圾桶开始吐。”这三个标准编写过程的艰辛,至今依然让郑向群感慨。

新标准发布,对三格式化粪池的有效容积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市面上出售或农村已经采用的很多三格化粪池都低于标准要求。一些厂家生产的化粪池成为不合格产品,利益受损。身边的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小心以后出门挨打。”

“爸,你还是出差去吧”

“危险”也是郑向群团队的“常态”。2019年底,郑向群到四川省黑水县小别窝村调研当地改厕,脚下一滑摔了个“嘴啃泥”,一颗牙“留”在了改厕现场,至今还没有补上。一个项目下来,团队成员“挂彩”也是家常便饭,在剑河县乌泥村的改厕现场,成卫民在烈日炎炎下指导化粪池安装,身上多处被晒伤。在内蒙古的改厕点,为了抢在上冻之前完成建设,大家亲自扛材料下坑,魏孝承不小心碰破了头缝了三针。

20211118_008_01_49936.jpg

2019年郑向群(右二)带领团队成员在贵州省剑河县乌泥村安装三格式化粪池。 受访者供图

虽然改厕工作艰苦,但是每当团队的成果得到认可,郑向群心里就感到格外欣慰。东北某地政府听说团队探索出的“厕所粪污+庭院消纳模式”后,该地负责人先后考察了全国多个地方的试点村,最后当场拍板在该地三个村主推这种模式。

让郑向群欣慰的还有家人在背后的默默付出。常年出差在外,和家人总是聚少离多。“真的很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妻子,一个人在家默默支撑,平时工作也忙,还要照顾5岁的儿子,真不容易。”谈起家庭郑向群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每次出差前,爱人总是细心地把行李收拾好,放到门口。出差回到家里,爱人又默默地把饭做好,还会轻轻对儿子说,“去,跟爸爸玩去”,努力制造他和儿子的相处空间。儿子淘气受到郑向群批评时,他总是俏皮地说:“爸,你还是出差去吧。”

“虽然妻子平时话不多,但她总为我这个掏大粪的感到自豪。”郑向群脸上堆满了笑容说,“我取得的任何成绩她都比我还高兴。”

对于农村改厕,郑向群有着执着的信念,久而久之身边的朋友便给他起了“厕所小王子”的称号。在改厕一线,也许好多人叫不出郑向群这个名字,但是谈到“厕所小王子”大家都会说,就是那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又能“掏粪”的“大专家”。

“我觉得还是‘掏粪大叔’比较好。”提起“厕所小王子”的称号,郑向群有着不一样的理解,“这应该是大家对我们从事改厕工作的中青年科技人员的褒奖和肯定,是对整个中青年科技队伍的称呼,而不仅是我个人的名称。”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到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亮丽,郑向群时常会想起这首诗歌,憧憬着乡村的未来。

作者:张凯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慧斌

沈兵:农村改厕“尖兵” 

“多亏了沈主任,帮我解决了大问题,我也能用上城里一样的干净厕所。”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指南村村民吴进邦指着自家厕所高兴地说。

2019年9月,指南村农村改厕如火如荼地推进。但是,吴进邦却在此时犯了难。因为老的户厕后面种了一片金丝皇菊,而且正值收获季节,新建造化粪池就要破坏菊花地。

施工进行到一半,便开展不下去了。该项目负责人黄尖镇卫生院一体办主任沈兵听说后,立马来到吴进邦家了解情况。进入施工现场,沈兵和工人们拿着尺子到处测量,避免损坏花地,尽量为吴进邦挽回损失。最终,他们看上了老吴隔壁邻居老蔡相邻的一个地方。

地方选好了,可是老蔡又表示坚决反对,两家的关系日渐紧张。“改厕是利好农民群众的好事,不能因着这个事情伤了邻里之间的和睦。”沈兵盘算着如何兼顾各方利益,又能如期完成改厕任务。白天他和施工人员精确测量每一处点位,将数据精确到最小单位。晚上,沈兵就拿着数据登门拜访老蔡,苦口婆心劝说他。最终,两家达成和解,改厕顺利进行。

自2016年以来,沈兵一直参与黄尖镇的农村户厕改造工作。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严把工程质量关,帮助农户、承建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亭湖区从2007年开始农村户厕改造,以前改造的厕所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户厕盖板经风吹日晒出现裂缝、抽水马桶使用时间长了后出现漏水、漏气等现象,沈兵接手户厕改造工作后,对黄尖镇的农村户厕改造进行了摸底调查,一户一档记录各家实际情况,对报修的村居统一组织工程队到各家各户维修。为了熟练掌握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和管理技术要求,沈兵认真钻研《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建设工作手册》,并组织各村具体负责人和施工队人员,进行改厕技术规范专业培训,做到坚持标准、规范施工、严格要求,安排专人跟踪督导,及时掌握各项目村施工进度、施工数量和质量。

“改厕过程中要经常对施工队进行现场监督,防止偷工减料现象发生,一旦发现要立即责令整改,不然影响整个工程施工进度。”沈兵坚定地说,对于施工的全过程都要严格管理,发现问题更要铁面无私。

2020年,杨国栋承接了黄尖镇的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工作,因资金周转困难,化粪池盖板预制场不给供货,直接影响黄尖镇的改厕进度。沈兵得知情况后,深入了解情况,通过与镇、村负责人多次沟通、协调,由镇里先预付了部分资金,从而保证了改厕工作的顺利完成。

“小厕所,大民生。”农村厕所改造是群众最关切的“小事”,作为一名普通的改厕技术人员,沈兵一直致力于把这件小事办成民生“实事”。“刚开始群众对于改厕工作不太接受,认为改厕费事,而且农村老年人居多,他们旧的卫生观念认为化粪池不需要定期清理。”沈兵说,传统的卫生习惯让一些人不愿意配合改厕工作,“解决农民群众思想上的包袱,就要下苦功夫,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给他们宣讲。”

如今,完成改厕后,环境卫生干净了,夏天少了蚊虫叮咬,多了一丝清爽,冬天,少了粪污结冰,多了些许暖意。“现在,厕所干净了,城里住的年轻人愿意回来了,特别是孙辈能回来住上几天,老人们别提多高兴了。改厕工作也得到了农民群众大力欢迎。”看到改厕给人们带来的变化,沈兵也觉十分欣喜,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慧斌

分享至
相关新闻
关于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