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国文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朱海洋
作为浙江的西大门——常山县,人口不算多,案件倒不少。2018年,常山县人民法院受理案件达8000余件,2020年降至6220件,两年后又增至6700多件。案件量先降再升,是不是当地社会治理出了问题?可看“成绩单”,又似乎不像。去年,浙江省高院通报的37项质效综合指标中,常山县人民法院有28项分项指标得满分,总排名位居全省基层法院系统“榜眼”,领跑衢州市。
常山县人民法院院长舒燕华如实相告,案件量上升的背后,实则是因为法院案件办理质效大幅提升,不少涉案人选择将案件交给常山办理。与许多山区县一样,常山同样存在着法治资源不足、法治人才短缺、法治建设薄弱等问题。这几年,当地并未增加多少人手,也未追加多少投入。那么,常山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背后有何秘诀?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图为常山县人民法院法官深入乡村普法,提高群众法律意识。 聂菁 摄
“法官孵化中心”培养人才
“我是云南的,被告是安徽的,之前在经过常山时发生了交通事故。虽然可以选择到安徽打官司,但我最后还是选择了到常山打官司。”近日,在常山县人民法院受理的一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顺利结案后,原告何某对办案效率大加赞赏。
常山县人民法院虽是一家县级法院,近年来却名声在外,审执质效成了一块“金字招牌”。据统计,2022年,常山县人民法院立案受理的3954件一审民商事案件中,有15%的当事人在案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管辖法院的情况下,选择到常山县人民法院诉讼。不少人甚至舍近求远,让常山成为了诉讼“优选地”。
这么多案件,人手不够怎么办?舒燕华坦言,司法体制改革后,法官助理不能独立办案,审判能力不足、入额后短时间内难以胜任法官工作。2022年,常山县人民法院成立了全国首个“法官孵化中心”,其以法官助理为主体、以孵化法官为主责、以调解案件办理为主业,旨在完善梯队建设。
“90后”陶醉是常山县人民法院最年轻的副庭长之一,而在7个月前,她还是一名法官助理。“进入中心,会有资深法官担任业务导师,指导日常工作,督导检查案件,及时帮助发现问题,并予以改进完善。”陶醉深有感触,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无论是案件调解,还是文书撰写,又或是司法行为规范等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
一线培养干部,以实绩论英雄。常山县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张闺芳介绍,近两年,18名中层干部脱颖而出挑起担子。相比较,整个中层平均年龄下降了三岁多,“80、90后”占了近85%,梯队结构和文化层次显著优化。此外,为实现“术业有专攻”,法院还在道路安全、破产审判、未成年人司法、环境资源与旅游审判、涉民企纠纷等五大板块实行专业化审判。
对这样一种培育方式,常山县人民法院形象地总结为“四步育苗法”,即过筛子选苗子、找师傅育苗子、压担子墩苗子、搭台子用苗子。“法官孵化中心”运行以来,诉前调解案件447件,一审民事收案297件、结案292件,案件平均审理时间27.69天,比全省基层人民法院平均审理天数短了25.76天,在民商事案件的繁简分流方面收效颇丰。
“共享法庭”优化服务
“常山地处闽浙赣皖四省交界处,很多当事人身在外地,到常山立案、庭审以及文书送达等需要在两地间来回奔波,容易产生诉累,也不利于提升办案效率。”常山县人民法院红旗岗人民法庭庭长张克长说,现在通过“共享法庭”,即可实现立案、庭审、调解、阅卷等线上办理,“一次不用跑”就可以轻松解纷。
所谓“共享法庭”,简而言之就是群众身边“虚拟化”的线上人民法庭,“一根网线、一块屏”集成了网上立案、在线诉讼、普法宣传、基层治理等多元化功能。当前,常山县人民法院共设立222个“共享法庭”,在衢州市率先实现镇街、村社层面全覆盖。通过该平台,常山已指导调解1889件次,化解纠纷1215余件。2022年,常山县人民法院案件自动履行率达69.94%,排名全省基层法院首位。
“没想到人在江西还能参加浙江法院的调解,当天立的案子当天解决,一次都没跑,真的太方便了!”借助“共享法庭”线上调解,一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很快化解,这让当事人吴某连连夸赞。
同样,常山县某置业有限公司经理陈先生也大呼意外。只用了20天,这起跨省官司便予以审结,顺利收回了一笔追偿款。如此速度,得益于常山县人民法院与江西省玉山县人民法院今年签署的《浙赣边际(衢饶示范区)全方位司法协作框架协议》。
据了解,常山与玉山地缘相接,成立衢饶示范区巡回审判站后,双方又设立跨域“共享法庭”,方便群众跨省立案。截至目前,两地已累计化解跨域纠纷152起,并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移动微法院等网上平台参与诉讼,网上立案5678件,网上调解1720件,网上开庭1304件,共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20余万元。
那么,线下的诉讼服务又如何?记者在常山县社会综合治理中心看到,这里实行的是一站式受理,递进式解纷,建成了上下贯穿、横向联通、前后衔接的“一体化办案办公平台”。如此一来,物理空间上便解决了“只进一扇门”的问题,方便群众办事,也有力解决群众信访和纠纷化解“多头跑”“重复跑”“反复跑”以及部门之间推诿扯皮问题。
“庭后五分钟”以案普法
“赌博害人害己,千万不能抱着侥幸心理企图一夜暴富,希望你可以引以为戒,及时戒赌。”近日,常山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承办法官语重心长地对被告余某说道。
余某在工作后迷上了网络赌博,向某银行贷款10万元,因拒绝还款被某银行诉至法院。常山县人民法院主动延伸审判职能,开展“庭后五分钟”以案释法,耐心地对被告人释法说理。
为优化山区县法治环境,常山县人民法院坚持将释法说理贯穿于工作各环节,让知法、用法、循法蔚然成风。“庭后五分钟”正是将传统审判、执行与“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相结合,创新推出的普法宣讲模式。
在常山县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李强看来,通过“庭后五分钟”法治宣讲新模式,既能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又能进一步延伸审判职能,增强裁判文书的说服力。据了解,这类“庭后五分钟”以案宣讲活动在常山已开展了300余次。
舒燕华认为,现代法治的核心要义是良法善治,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这是一种“硬实力”,与此同时,14亿人口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因此,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推动基层善治止纠纷于未发,同样十分重要。
招贤镇五里村过去是个矛盾纠纷的“频发地”,成为常山县人民法院牵头推进整治的全市重点村后,解纷力量下沉至乡镇村社,再通过指导人民调解、强化法治宣传教育等方式,协同基层网格推进乡村法治。短短3个月,25个复杂疑难纠纷与3件信访积案快速化解,五里村很快成为了基层治理的正面典型。
“听讼,吾犹人也,也必使无讼乎。”这是孔子的无讼理论,诉讼的目的是“无讼”。浙江是“枫桥经验”发源地,也是诉源治理率先实践地之一。在常山县人民法院很多法官看来,无论是“庭后五分钟”,又或者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其实都是助力法治文化蓬勃发展,通过“润物细无声”地产生“无讼”文化的思想共鸣,实现基层治理从化讼止争向少讼无讼转变。
责任编辑:李亚新 王晓乾(见习)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