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蒋欣然 见习记者 王晓乾
“我每天就是在外面跑,很少有时间在办公室坐着,办公室里安排了其他同事值班。别人和我打电话时,都说我说话快。因为我心里总想着接下来还有事要赶紧做,要为村民做好服务。”山东省嘉祥县纸坊镇组织委员王迎迎身形偏瘦,说话语速很快。
办法是干出来的,实践出真知。与嘉祥县的基层工作人员和村干部交谈时,记者发现他们中有不少人语速都偏快。事情一个接一个,他们总有工作要做。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正是他们的忙碌,让基层运转有条不紊。
在各项治理要素中,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至关重要。嘉祥县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运用网格化模式,选好用好乡村治理带头人,发挥村干部、“新农人”、“嘹亮人”等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的闭环工作体系,精细科学地推动乡村有效治理。
村干部带头发展村集体经济
嘉祥县注重发挥村干部这一关键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鼓励村干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村干部们熟知村里基本情况和这几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他们不用回想、不用查资料,就能把这些数据娓娓道来。
“2022年我们村集体收入55万元,2023年头俩月,村集体已有30万元收入了,争取今年能达到100万元。”嘉祥县黄垓镇黄垓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凌渠笑着说。黄凌渠皮肤黝黑,个子很高,体形很瘦。他今年39岁,却已经当了12年村干部,在村里很有威望,也是嘉祥县第17届和第18届县人大代表。
黄垓北村是冉子故里,冉子善理财,黄垓人发扬创业精神,推进乡村经济建设。该村紧邻319省道,距离高速公路出入口近。2019年,该村借助冉子祠、冉子祠门前的两株唐柏以及地理优势,建设冉子文化广场,为集体创收200万元,分四年拨付到位,每年拨付50万元。
要正人先正己,村干部做好表率,村民才能信服。黄凌渠认为保持一颗公心最重要,在村里办事要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他在工作中不偏袒任何一个人,2011年上任之初,带领村“两委”拆除了自己二哥侵占村集体宅基地盖的房屋,宅基地收归村集体所有。
黄凌渠是嘉祥县新生代村干部的缩影,他严于律己、为人亲和,但执行力强,落实一点儿也不含糊。万张街道向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庆伟则经验丰富,处事灵活果断。
向阳村由接骨张村与肖刘屯村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说起乡村治理,张庆伟很有激情,说话很自信。对村里近几年的发展,他感到很骄傲。张庆伟说:“首先要保证稳定,然后再谈发展,是党建引领下的网格治理模式保证了村里的安定和谐。”
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张庆伟总是有新点子。2013年,张庆伟积极发展村庄“边角经济”,利用房前屋后、沟渠两侧的空地,种植了3万多株辣椒,年销售收入5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的转变;2021年,在村委会屋顶安装了光伏发电板,一年能给村集体带来1.5万元收入。同时,苗木基地租着村里的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8万元。2022年,向阳村村集体收入20多万元。
走进向阳村时,能看到马路两边挖了很多坑。“现在村集体有钱了,绿化也能做得更好了。北方天旱,以前路两边的树叶子发黄,我们把落叶较多的绿化树换成更好打理的苗木。换下来的树再放到市场上销售,收益都是村集体的,一举两得。”张庆伟介绍,已经找好了树的买家,买家是搞绿化的,不愁卖不出去。村里老年人多,张庆伟正在积极谋划对接,下一步想在村里引进几家小型加工厂,让村里五六十岁的村民在家里或者工厂干点活提高收入。
“新农人”提供技术保障
乡村的治理和发展要因地制宜。纸坊镇朱街村临近钓鱼山,山脚的地通风差,影响小麦授粉,种粮收成较差。近年来,朱街村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分批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80余座,种植茄子、黄瓜、西红柿、辣椒等周期短、成本低、易管理的蔬菜品种。该村重点培育“新农人”担任网格员,为蔬菜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网格员向农户精准传授种植技术,助力农户增收致富。有些农户看到蔬菜叶子上出现黄点,可能不知道是什么病虫害,网格员及时发现,能解决的尽快控制、解决,不能解决的,网格员再向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请教。平时,网格员在各大棚观察蔬菜长势,和农户们面对面、一对一交流种植技术,对提升农户的种植技术起到了很大作用。
“新农人”朱瑞超毕业于潍坊学院,他父亲以前是朱街村党支部书记和合作社理事长,受父亲影响,朱瑞超对农业有情怀,他觉得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选择了农业。他说:“作为网格员就要勤跑腿,多观察、多问、多学,我们和种植户是互相学习,目的就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嘉祥县纸坊镇朱街村“新农人”朱本辉在温室大棚内查看实验种植的西瓜。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王晓乾 摄
作为“新农人”,朱本辉敢于创新。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基本成熟后,为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他们开始尝试种植新品种。经过市场调研,“新农人”们选择实验种植特色西瓜。因种植成本高,其他人不敢尝试,朱本辉用一个大棚承担了实验任务,目前已经结出了乒乓球大小的小西瓜。朱本辉因种植技术好,表现积极,有带动作用被选为基地的网格员,经过考察,现在已经发展为正式党员。
“新农人”们有学识、有技术、有情怀。大棚里面安装了温度传感器,朱瑞超和朱本辉向记者演示如何通过手机控制温度、设置温度报警提示,以及如何进行电动卷帘。朱瑞超介绍,现阶段要特别注意黄瓜是否出现旺长,生长太快的话要控旺,抑制生理生长,促进生殖生长,这样才能多结果实。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是最关键的,黄瓜喜高温,早晨要晚一点放风,不能太早降温……谈到种植技术,他们俩就停不下来。
朱瑞超说:“平时黄瓜是2元一斤,春节前后能卖到每斤五六块钱,心里想着一箱就是200元,大家搬运黄瓜都有劲儿,一天能卖出几千斤。”“新农人”网格员们控制不了市场行情,但是能凭借种植技术确保蔬菜品质和产量,只有品质和产量有了保障,他们心里才痛快。
“嘹亮人”助力构建和谐乡村
嘉祥县各村培育、选拔党员和热心群众担任村里的网格员,坚持网格化与积分制联动,依托“党建 文明银行”,分类设置党员红色积分、群众文明指数,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有效推进乡村共治,构建和谐乡村。
网格治理促进了民意沟通,以党员为代表的网格员成为民意收集员。纸坊镇代店村党支部书记王允峰说:“有些事村民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向村干部提,比如为什么扣村民的群众文明积分,村民会找网格员反映。现在,村民已经形成有事找网格员的习惯。网格员不能解决的,会反映给村干部,村干部不能解决的,会向镇上反映。”
万张街道向阳村的村民把村里的网格员称作“嘹亮人”,村民在路上遇见网格员打招呼时,经常会说:“他很嘹亮。”也就是说这个网格员办事能做到群众心坎儿里。69岁的村民张德立说:“有困难时,村里的网格员就帮忙协调解决了。家里除了留了一亩小块地自用外,其他地都流转给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村里每年给我每亩地分红1300元左右。”
网格模式使乡村治理更加高效,促进乡村和谐发展。向阳村是鲁南高铁建设涉及的重点村庄,2019年该村按照网格包保模式,每个网格员负责约30户农户,集中问题分类解决,村里解决不了的反映到县里,还是无法解决的,多次上门做村民工作,解释清楚原因。向阳村成为全县第一个完成拆迁工作的村,拆迁工作也让村民间的关系更紧密、更融洽。
嘉祥县各村为解决乡村治理中主体不明、措施不细、参与度低等问题,织密村级治理“一张网”,选好用好村干部、“新农人”、“嘹亮人”等,凝聚干群合力,精细科学推动乡村有效治理,用治理“一张网”兜起了乡村大小事,更兜起了农民的幸福。
责任编辑:李亚新 王晓乾(见习)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