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展示农业科技新成果,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12月28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成都市举行了建院85周年科技成果发布会及系列活动。四川农业科学院从历年来获奖的1059项科技成果中,精心遴选了85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进行集中发布,其中10项为重大标志性成果,75项为具有时代影响力成果。这些重大科技成果正是四川农业科学院85年奋斗路上立起的座座丰碑。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建院 85 周年科技成果发布会现场。
位列10项为重大标志性成果名单,于198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由植物保护研究所完成的成果“棉花高抗枯萎病抗原品种52-128、57-681”记录了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与棉花枯萎病斗争的历史。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曾被称为棉花的“癌症”之一。1952年,四川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开始深入棉花枯萎病重灾区,进行枯萎病的防治与研究,于1956年育成我国第一个抗枯萎病棉花品种“52—128”,1963年又育成高抗枯萎病品种“57—681”。经过二十多年的生产实践与人工病圃抗性鉴定,这两个品种的抗病能力超过同期引进的国外抗病品种,实现了我国棉枯萎病发生的有效控制。
据了解,发布的10项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中,有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其中,由水稻高粱研究所完成的成果“水稻雄性不育k型新质源的创制、研究与应用”,于200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由土壤肥料研究所完成的成果“应用细胞融合技术选育食用菌优良新品种”,于199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由作物研究所完成的成果“人工合成小麦优异基因发掘与川麦42系列品种选育推广”,于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冯忠武在致辞中表示,这85项重大成果覆盖了粮油、果蔬茶桑、畜牧水产等多个领域,多项成果在历史时代背景下处于世界或国内领先水平,为四川及西南地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牟锦毅介绍,85年来,该院共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515项,育成新品种1474个,研发新技术和标准专利1123项。本次会议是对全院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回顾和展示,更是对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再谋划和再部署,对于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助推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强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天府农科展现场。
据悉,近年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开创“院地企”务实高效合作新局面,签订院地企科技合作战略协议近百份,服务规上企业300余家,全院实现科技产业创收3.67亿元。“三个百分之四十”彰显了四川农业科学院在四川农业科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即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占全省农业类获奖成果的42%;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占全省审定品种数的43%;研发部省主推技术占全省种植业、渔业、资环技术总数的44%。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38年,前身为支持抗战、解决粮食之需成立的四川省农业改进所。经过8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18个专业所、12个地方政府共建分院、1个服务机构的综合性省级农业科学院。全院共有在职职工1575人,包括正高级职称专家212人,研究领域涵盖了80余个学科和专业。
发布会上还举办了“天府良机”智库、“天府粮仓”数字农业川渝联合创新重点实验室、西南丘陵山区智能绿色农业装备联合创新应用中心建设启动仪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全国省级农业科学院代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院地合作地方政府代表、科研院校专家和农业龙头企业等600余人参加了活动。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实习生 赵盈乔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