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笔者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这一主题,就"如何深刻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用什么方法和路径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谈一些认识。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切实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方向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今年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又进一步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包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两者密不可分、相融共促。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重要支撑和攻坚难点。一是坚实基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向来十分庞大。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全体农民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要求。二是重要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基础支撑在三农,潜力后劲也在三农。一方面,三农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大局稳定的"压舱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世所未有、史所未有,而且也意味着需要解决好14亿多人口的"米袋子""菜篮子"和4亿多农村人口的"钱袋子"问题,为国家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赢得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另一方面,三农领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引擎。农业是近2亿人就业的产业,农村是近5亿农民常住的家园,农村广阔的地域空间、农民庞大的体量规模和农业丰富的产业类型,决定了畅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增强我国经济韧性和战略纵深,必须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释放三农发展的投资潜力、消费活力和创新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三是攻坚难点。当前,我国大国小农、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还存在缺陷,渠道还没有完全打通,要素还存在不平等交换;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落后于城市、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等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这些均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亟须攻坚突破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当务之急,我们必须聚焦突出矛盾和现实挑战,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共富共荣共美,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色充足、底蕴厚实。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任务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紧密相关。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鲜明特色来看,它与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方针"、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密切相关,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了新发展理念。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和全面推进"人才振兴"目标要求相关,体现了创新的理念,即从国情出发,不能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和全面推进"产业振兴"目标要求相关,体现了共享的理念,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风文明"和全面推进"文化振兴"目标要求相关,体现了协调的理念,也就是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水平都要达到较高水平。四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宜居"和全面推进"生态振兴"目标要求相关,体现绿色的理念,就是要建设美好生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共同体。五是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治理有效"和全面推进"组织振兴"目标要求相关,体现了开放的理念,即对外要与世界各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维护和平,对内要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作用,走和谐、安全发展之路。
二、掌握方法和找准路径,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提升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们要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全面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
(一)突出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一是聚焦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根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加大东西协作、陆海统筹力度,促进优势互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重点是分品种明确保障目标,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主要是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二是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特色产业蓄动能。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要因地制宜选准"土特产"产品,在"三品一标"上做文章,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高质高效的产业新动能。三是聚焦联农带农,构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富乡亲。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推动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落地见效。着力支持引导鼓励多行多业融合发展农业、数字智慧合力赋能乡村、爱农专农者共同成为新农人,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谱写富裕富足的乡亲共富新篇章。
(二)抓好人才振兴这个关键所在。一是促进农民"职业化"。立足农村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提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可及性和针对性,大力培养一批本土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带头人,提升"土专家""田秀才""村创客""乡村工匠"等农村优秀人才"留村率"。二是引导科技成果"进乡村"。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为乡村建设提品质、为乡村治理添智慧、为农民内生动力拓渠道。在科技工程上,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的合作机制、服务平台,支持和引导多学科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乡村振兴,跑出同质同标融合新速度。三是搭建农村"智力库"。着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建立机制、搭建平台,大力实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乡村振兴需要的各类人才引进、培育和储备工程,念好"人才经",共同唱好乡村振兴的大戏。
(三)筑牢文化振兴这个重要基石。一是建设精神文明新乡村。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培根铸魂,提振精神力量,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引领和美和睦善治新方向,进一步增强乡村凝聚力、创造力。二是打造志智双强新农人。常态化开展乡村身边先进典型"选树学"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广大农村居民看到"三农"人的干头赚头奔头,让乡村充满自食其力、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正能量。三是培育传统文化特色村。加大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等农业农村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全完善乡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和服务运行机制,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活动,让文化的时代气息充满乡村。
(四)把住生态振兴这个内在要求。一是让生态文明赋能乡村建设。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通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等举措,让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让绿色乡村成为乡村底色。在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绿色管护和倡导绿色生活上下功夫,塑造精美精致、智慧智能的乡村风貌和功能。三是让制度机制保障绿色乡村实现。强化统筹协调,及时出台绿色乡村建设配套政策,把绿色乡村建设纳入乡村振兴干部培训计划。加强"人、地、钱"等要素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为社会力量参与绿色乡村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五)夯实组织振兴这个根本保障。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落实落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的同时,尤其要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农村党员、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四支力量"建设,同时发挥农村经济组织、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基层群团组织作用,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二是完善乡村共建共享共治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强化法治乡村建设和德治水平提升,构建起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区志愿者、社区慈善资源在乡村治理中的协同运行机制,充分彰显乡村治理对推进乡村振兴的乘数效应和引擎作用。三是发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多样、治理添"智"提"效"作用。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基层管理实现"发现问题智能化、处理过程自动化、事件管理流程化",做到乡村治理决策科学、服务高效,村民"有事随时办,办事不出村",数字监控监测全覆盖、不间断。
(作者系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原副司长、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特聘专家、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特聘研究员)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