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泉村,位于隐山之阴的湖南省湘潭县锦石乡,因被誉为“中南第一泉”的碧泉潭而得名。这里山清水秀,景色优美,宜业宜居。村庄总面积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9.1公顷,村民1300余人。碧泉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集体经济蒸蒸日上,乡村文化复苏繁荣,广大村民实现增收致富。2020年,碧泉村凭借水稻产业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通过深入调研,总结了碧泉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四点经验启示,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具有示范推广意义。
要致富先修路,实现村道畅通无阻
过去的碧泉村基础设施很差,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村党支部书记谭俊岳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后,首先干的事就是修路。他积极发动村“两委”成员团结带领广大村民,起早贪黑,连续奋战了两个多月,修好了村里第一条砂子路。此后,谭俊岳继续带着村“两委”不辞劳苦,长期四处奔走,积极向政府争取项目政策和资金,累计争取资金达上亿元,先后为碧泉村修了30多公里、10多条大大小小的村道,实现了“柏油路到企业到村部,水泥路到组到户”,碧泉村也从此走上了通往兴村致富的康庄大道。
利用好“水”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发展特色产业
据专家实地考察检测,村内碧泉潭是形成于亿万年前的红砂岩裂隙水,水中含有三十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属天然弱碱性活泉,日喷量达6万吨,水质清澈,口感甘甜,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国家标准。谭俊岳发现这一独特资源优势后开始四处走访,招商引资,打造绿色生态的高附加值“泉水农业”。
先后引进亿年酉鱼农牧渔业有限公司,建成国内最大的20余亩仿生态娃娃鱼繁殖基地,打造高端特色水产品。引进湖南华绿生物科技公司,种植5000亩高标准优质稻,未来将扩大到万亩以上,用泉水浇灌出来的稻米,谷粒饱满,形似“桂花蕊”,目前已注册贡米品牌商标,产品被认证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200户以上,通过订单形式,每年可为村民增收近50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食品加工,引进湖南厨食尚、顺餐等食品加工企业, 厨食尚等6家企业的入驻,为碧泉村及周边提供了近800人的就业岗位,每年为村民带来近1600万元工资性收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
为拓展农业多功能,已开始筹建稻虾、稻鱼、稻蛙等混养休闲体验农业和油菜、向日葵种植等观光农业,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度假等打下坚实基础。
深入挖掘 “碧泉”文化,助推文旅产业发展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力量。碧泉村除了以一池千年潭水盛名,还有一著名书院,南宋最早的理学学派—湖湘学派创始者胡安国、胡宏父子创立的碧泉书院。
2013年,谭俊岳开始挖掘湖湘文化,大力宣传推介碧泉书院。碧泉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因没有持续办学而逐渐没落,凋敝衰败,无人问津。在谭俊岳的努力下,请来湖湘文化研究专家,历时两年精心撰写《碧泉书院》一书,将书院从创立、发展到光大这一过程广泛宣传。未来以碧泉潭、碧泉书院为核心打造湖湘文化园,开展湖湘文化体验活动和教育研学,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碧泉”文化产业做成碧泉村一张亮丽名片。
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力量谋发展
碧泉村狠抓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用党建凝聚人心,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在谭俊岳带领下,积极开展“党旗引领乡村振兴,党员助推园区发展”行动,鼓励青年党员自主创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青年党员杜金宪响应号召,返乡创业,承包山头搞起了土鸡养殖,除每年有10多万元可观收入,还指导带动10多户村民投身养殖、共同致富。在疫情期间,碧泉村党支部组织抗疫捐款,所有党员闻令而动,发扬党员冲锋在前、奉献在前的精神,第一时间进行捐款,共筹集近3万元。
在村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村民凝聚力不断提升,谋发展干事业的劲头更加高涨,齐心协力支持全村各项事业,使原来偏僻贫穷的碧泉村实现蜕变。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