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军:种植有机稻的新农人-ag凯发旗舰厅

农民日报社主办

ag凯发旗舰厅-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政法·先锋 详情
杨正军:种植有机稻的新农人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尹赫尧
  • 作者:潘胜天 潘江平
  • 2021-10-21 11:14:01

初秋,走进贵州省黄平县谷陇村康养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有机稻田,蓝天白云下稻穗金黄,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松林里,鸡鸭出没,自由觅食;稻穗下,群鱼游动,不时划开一路水纹;稻丛中,鸭子觅食,搅浑了宁静的田水;稻田边上,数个猪圈点缀,坝区充满生机;机井喷来的清水徐徐流进稻田里,激活了整个坝区。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画卷映入眼帘。

康养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负责人叫杨正军,是土生土长的谷陇村人、长期在外承包工程的农民企业家,2016年响应“归雁工程”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回乡成立了黄平县康养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以每年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当地70多户村民因缺水撂荒的258亩土地,发展有机稻产业。

一个成功的农民企业家,为什么回乡种田呢?

谷陇村位于贵州苗岭山脉余脉的喀斯特地带,距村里不远的黄泥坡有一大片土地,由于地质原因,田土不坐水,民谣说“黄泥坡黄泥坡,要想田坐水,十牛九次耕”。为此,过去谷陇村家家户户都为犁田而养牛,多的十几头,少的也有两三头,一到雨季,全家老少出动,整个田坝都是耕牛犁田,翻来覆去耕犁数十次,确保田地坐水,种田劳动力成本相当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增多,黄泥坡这片土地渐渐撂荒了。

谷陇村是个苗族聚居村,村里的老人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喜欢喂养耕牛,但因打工比较效益的驱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没有人耕种田地,耕牛产生的圈肥没有劳力抬上山,堆放在院坝造成环境污染,家家户户的农家肥成了村里的包袱,免费送都没有人要,而在外打拼多年的杨正军却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决定回乡发展市场潜力看好的有机水稻。

当年完成土地流转工作后,杨正军投资40多万元,聘请专业队伍打了3口机井解决灌溉问题,购置耕整机将荒芜多年的土地进行翻耕,然后到村里各家各户收集圈肥,发展“稻-鱼-螺”立体生态农业。

在合作社有机水稻基地,稻田里,群鱼穿梭,不倦地给水稻松土,减去了人工操劳;稻丛中,鸭子不停巡游,吞食水面的害虫,舍去了虫害的烦恼,形成了良性的生态食物链。总之,不论是田边喂的猪,或是林下养的鸡,所有的辅助项目都服务于水稻产业。

杨正军介绍,“绿色、优质”是合作社产品的卖点,订单价有机大米20元一公斤,市场价稻花鱼60元一公斤、田螺6元一公斤、田鸭40元一公斤、林下鸡60元一公斤,自家喂养的猪与市场价格相比每公斤至少多5元,产品不愁销路,大多数是经销商上门收购。“今年预计亩产有机稻谷500公斤、稻花鱼50公斤、田螺100公斤,辅助项目猪、鸡、鸭也有些效益,除去必要的开支后,1亩田净收入应该在5000元以上。”杨正军高兴地说。

“我们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模式,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10多万元,带动村民就近务工3000多人次,务工工资20万元以上,除去各种开支,合作社年收入超过100万元,比在外承包工程还省心呢!”面对未来发展,杨正军自信满满。

作者:潘胜天 潘江平

分享至
相关新闻
关于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