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壹 文/图
大河奔流,滋养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格特质;文化传承,孕育了华夏儿女生生不息的精神面貌。
大运河,流经8省(直辖市)34个城市,绵延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印发,要求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大运河文化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在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纲要》印发五周年到来之际,记者沿着运河流经的主要城市一一走访,探访大运河文化带周边文化遗址保护、传承、利用情况。
重启发掘 传承文脉
作为运河城镇的杰出代表,有着“八朝古都”之称的河南开封在隋唐大运河沿线的城市中地位举足轻重。
从历史看,开封城的兴衰与大运河的发展息息相关。从现实看,中国大运河申遗时,开封被列入首批申遗预备的35个城市之一。
州桥和汴河遗址是开封市留存下来的重要运河遗址。州桥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因横跨在当时作为南北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的通济渠上,故名“汴州桥”。五代时“汴州桥”称“汴桥”。北宋时通济渠也称“汴河”,因位于天街之上,“汴桥”改名为“天汉桥”,也称“州桥”。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宋史研究专家王三营研究员是该遗址挖掘与研究历程的重要见证者。
王三营告诉记者,州桥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是他工作近三十年来非常重要的考古经历之一,它的发现是一个意外。“1984年,开封中山路进行城市管道施工,意外发现了州桥遗址。考古人员清理出了一段桥面,随后抽走地下水,坐上充气轮胎,终于看到了整个桥洞。”王三营说。
可是,囿于当时资金和技术缺乏的限制,挖掘工作迟迟没能继续开展。随着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遗址挖掘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条件都已成熟,可以支撑遗址发掘工作。就这样,州桥遗址挖掘工作于2018年重启。
“州桥及汴河遗址文物挖掘与保护工作有一个独特性,即‘边发掘、边保护、边建设、边展示’,这是全国唯一一家按照这种思路挖掘的遗址,像西安兵马俑等遗址都是全部挖掘完成、场馆建好后才对外展示的。”王三营介绍说。
作为运河文化开封片区的重要见证,经过近五年的挖掘,该遗址已完成发掘面积440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存遗迹117处,出土遗物达6万余件,其中5万多件为瓷器。另外,西侧探方中的宋代堤岸石雕祥瑞壁画重见天日,印证了《东京梦华录》所记载的“州桥正对大内御街……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
以“河”为媒 开展研学
体验瓷器修复、探挖“盲盒”……在该遗址考古研学示范基地,各种新奇项目吸引着游客驻足,让游客叹为观止。
研学中心教师朱彦蓉告诉记者,该基地成立于2020年10月1日,占地面积约390平方米。前来体验的游客不仅能从老师和相关视频的讲解中详细了解州桥及汴河遗址,还能近距离感受考古的魅力。
“我们基地和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他们会有老师和学生帮助我们完成瓷器的录入和分类工作,并且会来到研学基地为游客进行瓷器修复的讲解与示范,这些做法让我们探索出了以运河文化为依托,构建以文物探挖为核心、学术交流为基础、观览探玩变产业的全新模式。”朱彦蓉说。
何以载道?“河”以载道。大运河赋予沿运河城市不同的文化特征,而开封在众多运河城市中展示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大运河所承载的精神价值不断滋养着运河沿线的人们。
除了州桥和汴河遗址这一具体器物层面的文化内核外,运河所承载的“道”,也还包含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封汴绣等文化习俗,使之代代传承,文脉不息。
运河“出海” 文明共享
大运河所折射出的包容开放的东方哲学和文化不仅要在国内传承好,更可以在国际传播领域大放光芒,成为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撰写《扬州运河国际文化传播》一书而被誉为“建构运河国际传播理论第一人”的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我们按照传统的理念和方式研究大运河文化,在当下的智能传播时代和大信息传播时代,如果想要把运河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还有很多的理念和传播手段亟待尝试。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深入,研究的视野还需拓宽,以运河文化带开封片区为例,可以从聚焦开封运河文化国际传播到探讨大运河全流域的故事,联系起全球各地的运河文化,并从运河基因的角度讲述人类共同的命运和故事,让大家共同享受和探索人类灿烂的文明。”张开说。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