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者眼中,这里是“了不起的人间奇迹”;当地人看来,这里是水土饮食、是生息家乡。这里有着202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作赓续迄今700余年的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
涵盖3个乡镇46个行政村、总面积204.35平方公里的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位于太行山深处、河北省邯郸市西南部,这里虽然“举头尽见山峰峙,着足曾无尺土平”,但人们创造性地借取沟、坡、岭、峧、垴等地貌形势,世代不息垒石填土筑堰修田,不仅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梯田农耕生态多样性系统,还沉淀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石头文化、毛驴文化等多样的民俗文化,成为中国北方旱作农耕文化的突出典范。
河北涉县王金庄旱作梯田 河北省涉县宣传部供图
到过涉县的人多曾有过类似见闻:农民下地干完农活离开前,总会很自然地把鞋底上的泥土用农具刮到田里,农民们说这是“梯田泥土来之不易,不敢随便走丢”。在梯田核心片区井店镇王金庄,一眼望去,无所不“石”——石街石道、石房石墙、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井石窖,此外,家家户户都拴养毛驴。因为这里山势陡峭,爬坡能力极强的毛驴自然成为村民们首选的劳作伙伴和交通工具。王金庄各家的石屋不论大小,都有一处毛驴专用空间,“一头驴相当于家里半个产业”的说法也缘此盛传。王金庄村一街村委委员王林定说:“最多的时候,全村养驴达1000多头,现在仍有近300头。”
除了给驴留出单独生活空间,当地人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各家院落都建有贮存粮食的地窖,以适应特殊的地理环境,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涉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贺献林认为,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之所以仍在保持运转,靠的就是这些延续700多年的“藏粮于地”农耕技术、“存粮于仓”仓储技术和“节粮于口”生存技巧。
家有良种传万代,地种百样不靠天。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当地村民运用农耕智慧,通过复合发展花椒、小米、核桃、黑枣、柴胡等种植,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方式:他们不仅种出了远近闻名的核桃和花椒,还有小米、玉米、大豆、黑枣及其他农产品;不仅书写着愚公移山、修梯造田的故事,还传承和保存了77种农业物种、包括171个农作物传统品种。
近年来,针对很多老品种一度濒临失传等现实情况,从2018年起,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在王金庄成立志愿者团队,专事调查收集老品种。2019年,志愿者团队归档建立了省内首家农民“种子银行”。在“种子银行”陈列室里,隔板架上玻璃瓶里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种子,“谁家梯田适宜种什么,都可以来‘种子银行’借种子,等有了收成以后再还回来种子,比方说借一斤种还回一斤半。所有种子都要经过提纯复壮,才能筛选留种。”负责管理工作的志愿者刘玉荣介绍说,目前已收集农作物传统品种171个,其中传统品种谷子19种、豆类40种、玉米7种、其他作物60余种,不少老品种种植年数在30年以上。
近些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涉县还依托旱作石堰梯田和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太行梯田大峡谷,通过挖掘石头文化、毛驴文化、饮食文化,建成了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王金庄研究院和梯田展馆,推出集林果、药材、采摘、观光为一体的农业新模式,希望通过发展梯田生态游、毛驴体验游等休闲旅游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如今,长达几十里的山沟沟,已经串起王金庄、刘家、大洼、后河等一个个美丽乡村,展开了一幅“历史与现代交融、农业与文旅共兴”的生动画卷。随着太行山高速的建成通车,越来越多的深山村民享受到便捷交通带来的发展红利,沿线村庄也将搭上时代发展的快车,增添更加诱人的魅力。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