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县西南山区的官儿乡,地处北岳恒山腹地,距离县城45公里,这里群山连绵,山大沟深,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是浑源县一个偏僻边远的地方。
官儿的老一辈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官儿是不通公路的地方,那时人们出行靠的是两个脚板行走。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是祖祖辈辈们从山里走出大山,走向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官儿的路弯弯曲曲,细细长长,如蛇行走。黑石梁是去县城的必经之路,官儿的人们进城办事,沿着黑石梁要徒步行走一整天。那时,人们运输东西靠的是人背驴驼,人们赶着驴、骡子,身上背着各种山货,在恶劣的天气下,背着沉重的东西,在几近60度的斜坡上,攀爬挪动,蹒跚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汗水浸透了脚下的土地,脊背压弯了,总要在黑石梁上歇歇脚,喘口气,梁上的风一吹,无比清爽,顿感轻松,人们顺着弯弯的山路,走出绵延的大山,走向远方。人们背上百十多斤重的东西,步伐稳健,在高低起伏的山路上若隐若现,如龙潜行,爬上一道坡,跨过一道梁,绕过一道道弯,背上的东西越来越重,腰越来越痛,腿越来越酸,汗越来越咸、越来越苦,人们走走停停,将一路的艰辛甩在身后。回来的路上,一走到黑石梁隘口,就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站在黑石梁上,望着村里的袅袅炊烟,让人们有了回家的感觉。
黑石梁是前辈们走出来的,也就这么一条山路十八弯的山梁,不知让官儿的人们走了多少年,又过往了多少人,路上的石头都磨得光光的了,磨乱了一双又一双的布鞋,老一辈就是在这道山梁上走过了一生。
闭塞的交通束缚了人们挣脱贫困的双手,阻挡着官儿的人们通向文明和富裕的脚步,贫穷在心底焦灼,大量的黄芪、土特产品无法销售出去,不知有多少危重病人因未能及时就医而死亡,生了急病的村民抬到半路就咽了气,山外的女人也不想嫁到山里来,许多男人都在打光棍,许多老年人从生到死没有走出过大山一步。
外面的世界明明那么近,只隔着一座山,外面的世界却又那么远,只有耳闻,从未目见,官儿的人们做梦都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修路,是官儿人民的期盼,修建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成了官儿人民祖祖辈辈迫切的愿望,官儿的人们产生了在大山上修出一条路的念头。
黑石梁是一条官儿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黑石梁海拔较高,近2000多米,东西走向,绵延十余里,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山峦迭翠、林木茂盛、郁郁葱葱,沟底溪水常年不断。每逢雨季,浓重的雾气弥漫在黑石梁的天地之间,人们走在黑石梁上,头顶云雾飘渺,脚下云雾缭绕,雾在山间游动,山因雾而朦胧,人因雾而梦幻,随着风起云淡,变幻多姿。
从黑石梁一路向东北方向走,沿途破兑臼、大石头、柴树沟、西泥沟、寒水沟、郝家湾、尹家嘴、大磁窑、下板坡、北岳恒山、悬空寺,进入县城。
黑石梁这条路,由于通向山外,也是官儿历届政府关注的重点,五六十年代,每年冬闲时,公社总要组织各村青壮年劳力在黑石梁上修路,官儿人民与自然抗争,劈山修路,但由于那时没有开挖机械,没有装卸运输设备,路修了很多年,还是进展不大,只是一条简易路。
七十年代,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修路热潮。1973年,时任官儿公社书记的靳文奎,在县里开完三干会,看到了过去封闭落后的一些公社也通了路,难道官儿公社就与世隔绝吗?难道官儿的人们就一辈子困在这大山里吗?靳文奎望着远处的苍穹不停地问自己。他走上了这条天路,在见识了黑石梁的狰狞与险峻后,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修建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就这样,官儿公社各大队的干部社员在靳文奎书记的带领下,开始在黑石梁上修路,把红旗插上了黑石梁,黑石梁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在黑石梁上炸响了开山炮,一派大干快上学大寨的情景。
在黑石梁上开出一条路,远比想象的更加艰难,那时没有什么大型机械,只有镢头、洋镐、铁锹、大锤、钢钎和小推车,这些半原始的工具,唯一先进的材料仅是定量有限的炸药和雷管,那是用来爆破石山的。每天中午和晚上临近收工的时候,都要将打好的炮眼装满药,在收工时点火放炮,炸药装满,点燃火药线,炮声隆隆炸开青山石,浓烟滚滚碎石飞满天,石飞尘扬真危险,放炮之前大声喊,放炮啦,注意安全,赶快到指定地点。社员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在黑石梁上修出一条道路来。
那时人们冬季修路时穿的棉衣棉裤,没有衬衣衬裤,棉裤脚是用布条做的打腿带捆紧的,否则寒风会从裤筒吹进大腿,冷透全身。
修路的活简单而繁重,左右两个人弯腰弓腿用锹给小车上装土,一个人将手推车快速地推到路边,借惯性把土倒下沟去,往往这辆车还没装好,那辆车又推来了,修路没有闲空,推车的人更累,一路小跑,全凭惯性和冲力,那时修路的报酬是生产队按工程量记工分的。
日复一日枯燥的修路生涯,难免会让人们产生退缩的心理,为了振奋精神,靳文奎想尽办法,隔几天,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召开会议,表扬优秀的,批评落后的,纠正错误的,同时在公社成立了电影放映队,不定期地放映《地道战》《英雄儿女》《红旗渠》等红色励志电影,不断做着修路队员们的思想工作,在艰苦乏味的修路过程中,看一场电影成了社员们一天劳累后最惬意的事了。
春去秋来,寒来署往,在一镢头、一铁锹的高强度作用下,修路的社员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经过三年的努力,黑石梁公路基本成形,眼看胜利在望,靳文奎说:“乡亲们,我说过,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公路总会修到家门口,汽车也一定能开进官儿来”。
整整五年,没有外援,没有一件像样的机械设备,硬是靠一双手,镢头刨,铁锹铲,一锤一镐,有些挖不动,撬不开,只有用大锤、钢钎,一锤锤地砸,一钎钎地削,一寸寸地将顽石粉碎,双手磨起的血泡结成老茧,再坚硬的岩石,也硬不过人的意志,再难的路也会在脚下一寸寸拓宽,一米米延伸,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黑石梁天堑变通途”,贯通了阻挡官儿人民通行的黑石梁,实现了官儿人做了数代的“通路梦”。原始的山间小路无踪无影,曾经的驴驼、人背的时代一去不返。昔日农民进城早出晚归,现在农民进城半天来回。
路修通了,官儿公社买回了一辆55拖拉机,那是轰动整个公社的一件大事,拖拉机成了主要运输工具,出门办事能坐上拖拉机,在当时简直就是一种荣耀。公社干部进城开会,乘坐拖拉机,会引来羡慕的目光,而坐在拖拉机旁边,是一种荣耀的象征,村民们坐上拖拉机进城,欢声笑语随着拖拉机的颠簸,跟着灰尘洒在乡间的土路上。
由于修的土路坑坑凹凹、高低不平,再加上大雨冲毁路面,拖拉机拉人颠波摇晃很不安全。有一次,麻庄村张扬开着拖拉机进城,走在黑石梁上,发生了翻车事故,把坐在车箱里的官儿村陈二保差点送了命,出了这个事故后,司机们再也不敢用拖拉机拉人了。
80年代初期,官儿公社书记郭守元,是一个有远见的干部,为了改善官儿的交通状况,买回了三辆解放牌汽车,开车的三个司机是官儿村的周存廷、周存银、还有土岭村的二帮子。那时车经常去县城里拉货物的,遇上这样的机会,能坐上汽车进城是极大的荣幸,总有人站在汽车旁边恳求司机拉上一程,能坐上汽车的人,需要很大的面子,那些年,官儿的人们总是坐着汽车进城的。
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官儿出现了很多私家客运车,村里的人们去县城办事,往来的方式都是坐客运车的。
这些年,农村道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书记多次就农村公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在充分肯定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要求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业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美好乡村,为乡村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2014年,“四好农村路”提出后,农村公路的修缮标准又有所提高,宽6米,路两边间距1.5米,政府将盘山公路,根据地势,切除了弯道,降坡度、砌护墙,改善路面,变沙石路面为水泥路面,而路面的厚度也相应增加,提高了车速,避开了山体泥石流滑坡,就是冰天雪地,道路也很畅通。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好多家庭买了摩托车、拖拉机、农用机动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美丽乡村工程的建设实施,黑石梁的路,水泥路也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今天的公路工程建设标准高、质量好,安全、警示设施完备,道路交通标线、标志完善。宽敞、光亮的盘山公路,安装了坚固的金属护栏。有了这条路,来乡村旅游、红色景区旅游的人多了,使回乡创业的村民也逐渐多了起来,客商不再望而止步,纷纷前来投资兴办企业,官儿大地充满了勃勃生机,正以坚定的步伐,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修好一条路,造福千万人,路修好了,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村民们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利用交通方便的有利条件,做起了各种生意,在发家致富的道路上快速奔驰着。官儿村的周跃,是官儿乡的杰出代表,他利用村南面的一块闲置场地做起了经营砖、水泥的生意,周跃还成立了一个小型工程队,村民们谁的房屋漏雨啦,屋脊的瓦需要换,他都不辞辛苦,人工、料一起上,四邻八乡的人们都来找他,因为经营有方,红利大增。
如今的黑石梁,盘山公路两旁的林木郁郁葱葱,野花点缀,令人心旷神怡,向远处眺望,九曲十八弯的柏油路,像一条巨龙,盘绕在黑石梁上,异常壮观。
条条道路通远方,唯有黑石梁这条路情最深,弯弯曲曲在我心中。
2022年2月13日
于山西浑源
作者简介
李廷清,1966年出生,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官儿乡官儿村人。《中原作家》编委。与文字结缘,业余时间喜欢读书写作,喜欢用文字描绘乡村生活,守望乡土,留住乡音,倾诉乡情。1982年开始写作,作品散见于省、市、县报刊及网络平台。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