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推动乡村自治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河头店镇以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为切入点,不断优化乡村治理体系,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协同发展,助推乡村善治的新路子。
“小雨滴”激活志愿土壤
兔年春节前夕,河头店镇600多户低保、特困老人收到了大米、面粉、牛奶、挂面等物品,还有一句句天冷防寒的叮嘱,这些举动来自河头店镇“小雨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
“小雨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7年10月正式登记注册成立,在河头店镇党委的支持培育下,于2018年5月成立了莱西市首家公益组织党支部。
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河头店镇搭建区域化服务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创新服务供给方式,在镇级成立“小雨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9个新村分别设立1个社会工作站,成立1支志愿者队伍,每个自然村设1名专职主任,共设立镇儿童督导员3名、村儿童主任70名,14名专业社会工作者全面入驻并指导开展专业化社会服务,鼓励引导周边村庄党员、村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将镇政府、新村、自然村、群众更好地串联起来。截至目前,河头店全镇已吸纳1000余名志愿者,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志愿服务体系。
“小雨滴”党支部带领困境儿童慰问现役军人家属。 董金辉 摄
如今,“小雨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形成了“党建 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即通过党建引领,推动社工和志愿者群体广泛参与乡村治理。在镇级区域化服务平台、“小雨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会工作人才、志愿者四方联动下,河头店镇发挥出“1 1 1 1>4”的效果,有效弥补了政府和市场服务衔接不充分的短板。
多渠道向社会借力
前不久,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在村子里支起了讲台、课桌,为河头店镇40余名儿童上了一节手工课堂。孩子们很开心,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充实有趣的下午。
近年来,莱西市与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团校、青岛地铁集团、青岛温心计划公益创新平台等多家单位和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实施“扶智”工程,打造优质高校社工实践基地,对接高校人才和专业知识,在关爱儿童的同时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实现高质量增收致富。同时,与共青团莱西市委员会密切配合,在全市推出“圆梦童书屋”儿童关爱项目,每年选取部分困境儿童家庭,每户投入1.2万元打造“希望小屋”,配备儿童床、学习桌椅、衣柜等爱心物资,截至目前,已经为莱西市47名儿童建成了“希望小屋”。
钱从哪来?力向哪发?事怎么做?是构建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河头店镇坚持党建统筹,协调社会各界,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打破了制约志愿服务发展的“桎梏”,先后同壹基金、腾讯公益、省扶贫开发基金会、省慈善总会等合作实施“壹基金儿童服务站”“平安小课堂”“公益小天使”等项目,通过政府支持、社会捐助、团队自筹、志愿奉献等多种方式,每年可筹集资金70多万元为全市700多名留守、困境儿童和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激活村民内生动力
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群众自主参与的意识和社会自我服务行为越来越普遍。今年,河头店镇打造了“百姓城管”队伍,组织发动群众加入“镇容镇貌提升志愿者队伍”,协助维持交通秩序,构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乡村治理格局。
在疫情防控期间,河头店镇群众自发组成了疫情防控值守志愿服务小组,参与到各个自然村路口值守、物资配送等工作中去,壮大了全镇突发事件应急队伍力量,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在生活保障方面,建立分片包干的网格机制,为村民提供商品代购、农产品销售等服务。此外,“小雨滴”与镇级乡村振兴平台公司共同搭建了果蔬销售平台,实现网上下单、二维码收款、线下统计、统一配送的“一条龙”服务,累计销售农产品10万斤,交易额达50万元以上,为农产品保供促销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激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河头店镇依托“上善莱西”服务平台,将所有志愿服务工作者信息都录入平台,按照社会组织牵线搭桥、统一发布志愿服务招募,社工和志愿者参与、统一验收的方式,规范全镇积分管理工作。同时,通过开办“爱心超市”,设立“爱心银行”,将志愿服务行为量化成“存款”,凭“存款”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今天,你存了吗?”成了河头店镇村民之间专有的默契寒暄。
河头店镇党委书记崔旭升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去做好志愿服务这件事,发挥的力量才能是无穷的。”在长期的良性互助中,政府、社会、群众实现资源共享,三者利益统一,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郝凌峰
责任编辑:李亚新 王晓乾(见习)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