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河边的幸福-ag凯发旗舰厅

农民日报社主办

ag凯发旗舰厅-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政法·热点 详情
沭河边的幸福
——山东莒县武家曲坊村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观察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李亚新
  • 作者:刘杰
  • 2023-07-11 11:11:51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杰

距山东省莒县县城18公里,在招贤镇西南部有一个美丽的现代化村庄——武家曲坊村。这里东临206国道,西临沭河,有四通八达的水泥路,有错落有致的高楼别墅,也有规划有序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眼前的一切,很难让人相信,就在7年前,这里还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房屋也破败不堪,更别谈有什么支柱产业。

武家曲坊村为什么能在短短的7年里,发生如此巨变,成为人人都羡慕的幸福村?近日,记者走进该村,探寻沭河边的幸福秘诀。

党建引领,推动共建共治

武家曲坊村历史悠久,相传明朝时,武氏先祖从山西杏花村迁入此地,将老家的酿酒工艺带来,在村中开设酒坊、曲坊,故名武家曲坊村。后因村庄兴盛,村民衣食无忧,吸引了其他氏族来到村中居住。长此以往,在周边形成了武家曲坊村、张家曲坊村、车家曲坊村、何家曲坊村、李家曲坊村、程家曲坊村、周家曲坊村7个自然村。

然而进入新时代,武家曲坊村却因为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凝聚力不强,导致民心不稳,在兄弟村落中成了后进村。那时,周边几个村庄早早地发展了蔬菜大棚,但武家曲坊村多次尝试,都没能将蔬菜大棚建起来,村民们也是各自为战。

2016年,因为有着参军入伍、务农经商的丰富经历和公道正派的干事风格,董学山被全村40名党员以接近全票的支持率“硬推”到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不上任不知道,一上任吓一跳,那时村里连每个月16元的电费都付不起。”董学山说,看着当时家乡破败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痛定思痛,董学山首先从抓村“两委”班子建设入手,重组班子队伍,坚持开展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整顿工作,加强廉政教育,改除不良风气,以身作则使党组织和村民上下拧成一股绳,同心同德谋发展,切实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前几任没能干成的事情,在我这里一定要干成。”抱着这样的想法,董学山与村干部一起,反复到农户家里走访调研,多次组织召开村民议事会,听取群众意见,最终定下了百亩蔬菜大棚的规划方案。“既然开会定好了,那就必须干,大棚建不起,我就地辞职。”面对群众的质疑,董学山斩钉截铁。3个月后,23个蔬菜大棚拔地而起,当年一个棚西红柿收入3万多元,群众竖起大拇指称赞,“董学山有两下子。”

后来,在新一届村“两委”的带领下,武家曲坊村主动出击,抢抓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企业投资等机遇,对村庄实行统一规划,推动村民集中居住、整体搬迁,建设曲坊现代农业产业园,勾勒出辐射周边千亩乡村发展的田园综合体蓝图,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如今,武家曲坊村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与程家曲坊村等6个自然村党支部联合成立曲坊新村党总支,实行“每天一次碰头会、每周一次工作例会、每月一次擂台赛、每季度一次谈心谈话会、每年一次述职述廉会”制度,按照“强带弱、老带新、富带穷,示范引领、结对共建、整体提升”的思路,由片区内乡村振兴“领头雁”党支部书记与软弱涣散村党支部书记结对共建、帮扶带动,实现资源统筹、发展共享。

村企融合,促进共同富裕

智能水肥一体化、标准化无土悬挂栽培、物联网监控……在曲坊现代农业产业园,记者能够感受到满满的科技感。走进智能化玻璃温室,串串成熟的番茄挂满藤蔓,朵朵玫瑰娇艳欲滴、香气四溢,包装车间内,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分拣、包装。每年有4000吨串收番茄和1700万支鲜切玫瑰花,从这里运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村民李怀柏和妻子张同妙是产业园里的大棚管理员。在产业园建立前,他们一家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李怀柏外出务工,张同妙则在家种地、看孩子。“那时丈夫省吃俭用,每月只能攒下2000到4000元收入。我在家种小麦和玉米,刨去人力、化肥、农药等成本,一年下来只有一两万元收入。”张同妙回忆道。2019年,产业园建成后,夫妻两人陆续到园区就业,通过培训和锻炼,都成了园区内的技术能手。

“现在下楼过条街就能上班,每天工作8小时,每人每月就能有6500元的收入,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张同妙激动地说。

武家曲坊村党支部书记董学山(左一)到村民张同妙家里走访。

董学山介绍,以前村里缺少支柱产业,村民靠种地谋生,劳动力都外出打工。2018年,村“两委”得知山东浩宇集团计划投资现代农业后,迅速与该公司董事长取得联系,动员其返乡创业。几经波折,最终成功招引占地1423亩、投资21亿元的曲坊现代农业产业园落户该村。

通过探索实施“村党支部 合作社 农户 企业”合作模式,由企业在每年每亩1000元土地流转费的基础上,拿出30%的利润用于村集体、合作社、社员分红,每年可为本村及周边村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

如今,武家曲坊村村集体年收入可达70万元,村民也得到了产业分红、土地租金、务工薪金“三块收入”,60%以上的村民变身产业工人,每天平均收入200元,村民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腰包也一下子鼓了起来。

改善民生,建设宜居乡村

“既有两层的小洋楼住,又能在家‘接单’赚钱,3岁的小女儿就在1公里外的幼儿园上学,接送特别方便,我对现在的生活太满意了。”张吉彩今年35岁,是武家曲坊村村民。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自己的联排别墅里,用缝纫机为村里的服装厂赶制衣物。

张吉彩介绍,她是2010年从沂南县嫁到武家曲坊村的。那时村里到处都是泥巴路,小胡同里只能过一辆自行车,家里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每次下雨的时候,都要用七八个盆子接雨水,孩子上学也要去镇里。

2017年,考虑到村民房屋质量差、居住分散、配套设施不足等因素,武家曲坊村决定实施整村搬迁。为让500多户1600多口人都满意,村“两委”与村民代表、小组长反复讨论,多次开会,前后改了16次才将方案最终定下来。

2020年,416套两层别墅、154套单元房落成后,张吉彩和丈夫花费2万元从旧房子搬进了两层别墅。张吉彩介绍,村里充分尊重各家各户的意见,党员干部带头上楼住单元房让出两层别墅;房子不仅统一做了基本的装修,而且自来水、暖气、天然气、污水管道配套齐全。

为保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武家曲坊村还多次组织新农村新生活培训,由党支部领办成立专业的物业管理队伍,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村里还另外引进多家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就业机会;高标准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等,领办小草课后学堂,为青少年教育提供便利。

“这里做的饭菜干净、卫生、好吃,一顿一个样,服务态度也不孬。”在武家曲坊村日间照料中心,74岁的村民李兴民告诉记者。在这里,全村227名65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可以免费享受早晨和中午两顿餐食。

“之所以提供两顿饭,是因为早上和中午壮劳力都要上班,无暇照顾老人,但是晚上那顿要保证老人和家人一起吃饭,不能丢掉孝老爱亲的传统。”董学山说。目前,700平方米的日间照料中心设置有幸福食堂、村卫生室、运动场地等多种功能区,不仅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也逐渐成为老人们沟通、交流、运动的场所,更能为村里红白喜事提供免费宴席场所。

近年来,武家曲坊村在不断提升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改善民生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办的志愿服务队的作用,定期举办议事学习日、群众文化演出、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用好用活村级图书室,开展“书画文艺进农村”活动,倡导移风易俗,营造崇德向善的村风民风。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民们也编起了村歌:“住上小二层,门前马路通。富民步伐更坚定,不负韶华唱大戏,乡村振兴众志成城。”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农业现代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三化’同步,推动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三美’融合,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新样板。”董学山表示。

分享至
相关新闻
关于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