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艺术家村”的农民画家——宝珠和秀芬的“画”样年华-ag凯发旗舰厅

农民日报社主办

ag凯发旗舰厅-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地方 详情
藏在“艺术家村”的农民画家——宝珠和秀芬的“画”样年华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张轩铭
  • 作者:朱凌青
  • 2024-02-08 13:34:51

“王宝珠家在哪儿?”

“直走,第一个路口右拐,第二家就是。”

在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下苑村,打听到村民王宝珠的住处一点不都难。下苑村有“艺术家村”之称,因为自1995年起,陆续有一批艺术家来此定居、创作,其中包括中国雕塑界的泰斗级人物钱绍武、田世信、孙家钵等。艺术家们的入驻不但让村民通过出租房屋提高了收入,也让他们的生活在艺术的浸润下发生了改变。其中,王宝珠和他的妻子刘秀芬就在艺术家的感染下拿起了画笔。自2004年至今,他们绘制了上百幅作品,画作还曾在中国农业展览馆、炎黄艺术馆、798等地展出,这让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画家。

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下苑村村民王宝珠、刘秀芬在自家画室内。朱凌青 摄

在热心村民的指引下,2月6日午后,记者来到一扇贴着两个福字的大门前。轻轻敲门,门打开,一位头戴毛线帽、面容和善的大爷探出身来——他就是王宝珠。在听清记者的来意后,他羞涩地笑了,连忙招呼记者进院。

杏树、丁香、玉兰、沙坑、砖块和堆放着的大白菜,环顾四周,这里似乎就是座普通的北方农家小院。但当王宝珠带记者走进小院一角的那间房——颜料的味道扑鼻而来,水泥墙上,巨幅的画作充满艺术气息,墙的四周也层层叠叠堆满了尺寸各异的画,画架旁边的颜料盘上还有未干的油彩。这个空间面积约130平方米、挑高足足有7米,很难想象,在一个农家小院里竟藏着这样一间专业的画室。而正是在这里,王宝珠和刘秀芬开启了他们的“画”样年华。

“老伴儿,你把打鼓那张拿出来给记者瞧瞧!”在刘秀芬的吩咐下,王宝珠从一堆画中扛出了两幅“巨作”。这组作品描绘的是昌平小汤山镇后牛坊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钹大鼓的表演现场。大胆的构图、鲜艳的色彩、灵动的线条将花钹大鼓的欢快热闹表现得淋漓尽致。

“花钹大鼓到现在还在传承。”王宝珠对此感慨不已。而站在这幅画旁,刘秀芬直接模仿起画里的场景扭起了秧歌。“这不是到春节了吗?你看这多喜庆啊!”60多岁的她是如此欢乐和充满活力。

细数一幅幅画作背后的故事,刘秀芬圆圆的脸上泛起红光。“我们画的都是农村生活,我的微信名就叫‘乡土’,我离不开土地。”她说,“这个画的是锄地;这个是我们俩共同创作的《交公粮》,那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了,这赶马车、推推车、开手扶拖拉机去交公粮的场景,我闺女都没经历过;这画的是村里的垃圾分类宣誓大会。垃圾分类可太有意义了,我们村现在多干净呐……”

正如这些画作反映了乡村生活的时代变迁,刘秀芬感慨:“我们两口子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种过地、开过小商店、拉过运输……谁能想到,没上过一天美术课的我们,有一天也能拿起画笔搞创作,作品还能卖到外国去?我们赶上了新时代、新社会、新发展,太知足了!”

站在一旁,王宝珠也笑着直点头。随后,他默默地又拿出了一幅画。画面里,几只小松鼠在火红的山林间跳跃。这是他担任兴寿镇兴林绿源集体林场护林员时看到的场景,他也把自己的春节心愿画了进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凌青

分享至
相关新闻
关于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