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落梨花,杨柳依依,又是一年清明时。
近几年,在国家文明祭扫的倡导和移风易俗的推动下,老百姓传统的烧纸、焚香、放鞭炮的祭扫方式已悄然发生转变,鲜花祭祀、植树寄思、踏青遥祭、水溶祭祀、家庭追思、集体共祭、网络祭扫……人们越来越习惯用这些清新环保的方式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在追思亲人中传承优良家风
时近清明,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宝山人民公墓内,“文明扫墓、绿色殡葬”的条幅很醒目,手捧鲜花前来祭扫的人们络绎不绝。
刘先生一家人4月2日一大早便带着鲜花来此祭扫。“墓园的服务很贴心。”刘先生说,“今天特意带孩子过来,也是想借清明节这个契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生命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死,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擦拭墓碑,敬献鲜花,拍照存档……八宝山人民公墓今年继续开展免费预约代祭服务。“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或电话预约,我们将按照预约的时间顺序依次开展代祭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不只是北京,记者了解到,全国多地连续多年发布了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倡导文明低碳的祭扫方式。现代祭扫新风尚劲吹华夏大地。
家住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的崔泽华选择用一个特别的方式祭奠自己去世的父亲:她在祭祀网站写下“追忆我的父亲”一文。在文中,她通过几件小事讲述了父亲一生始终践行的品质:好读书、有上进心、有责任心、助人为乐。这些父亲看重的品质也无言地影响着她。
“前些年清明节我都会回老家祭扫,但这几年我就用在祭祀网站留言的方式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当我反复回忆父亲时,过去的事情一幕一幕在眼前重现,他就在我的身边。”崔泽华说。
网络祭扫越来越成为群众表达哀思的重要方式。为满足民众的“云端”祭扫需求,各地不断优化网络祭扫平台服务功能,规范网络祭扫流程管理。民众可以在“云端”通过点烛、献花、祈福、留言等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深厚情感。
时代在变,祭祀的形式在变,而始终不变的是对故去亲人的怀念,是优良家风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慎终追远、敦亲睦族文化根脉的延续。
在缅怀英烈中赓续红色血脉
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很多人选择用自己的方式缅怀先烈、致敬英雄。
4月1日上午,在雄壮的国歌声中,甘肃省公安厅和兰州市县两级公安机关1500余名民警辅警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向英烈脱帽默哀,依次向人民英雄敬献鲜花,表达对公安英烈的无限敬仰和缅怀。
缅怀,是铭记,更是传承。清明节前夕,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烈士陵园,当地7所中小学近400名师生参加了“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2023年清明节祭扫活动。同学们穿着整齐的校服、佩戴鲜艳的红领巾,为烈士默哀、敬献鲜花、深深鞠躬。在详细了解陈祥榕的生平和英勇事迹后,甘棠乡的学生代表说:“我被戍边英雄陈祥榕哥哥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受到一次爱国主义的精神洗礼。我要向陈祥榕哥哥学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奋发学习、积极向上,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激励我们慨然前行。4月1日,一档清明节特别节目《英雄回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7国防军事频道播出。节目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历程及亲属寻亲背后的感人故事。《英雄回家》系列节目连续推出10集,用文艺的方式为今年清明节注入了弘扬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文化内涵。
伟大成就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崇尚英雄、见贤思齐,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像英雄模范那样坚持、坚守和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一棒。
在亲近自然中增强文化认同
清明时节,春风和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既是追思先辈、寄托感恩情怀的时刻,也是赏春踏青、亲近自然的节气。这个富有特色的日子,一直有“一半明媚,一半忧伤”的色彩。这样的习俗,彰显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继往开来、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折射出人们追求与天地相参、万物共融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除祭祖扫墓、春游踏青外,清明期间民间还有禁火、放风筝、荡秋千、植树、吃青团、祭祀蚕神等习俗。
“一边吃着时令美食青团,一边踏青赏花,享受难得的闲暇。”游客乔女士说。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北联村,第十五届中国·同里油菜花节已经开幕。这里的油菜花海一望无际,满目金黄,诠释着生机勃勃的春天。游客们悠闲漫步在花海中,畅享无限春光。
忙趁东风放纸鸢。4月1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首义广场,“黄鹤乘风·‘筝筝’日上”广场风筝节启动,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风筝,将蔚蓝的天空装扮得非常绚丽,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赏拍照。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节前夕,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季华社区组织开展“绿色清明·植树寄哀思”党员志愿服务活动,20多名党员参加活动,他们分工协作,有的挥锹铲土,有的扶苗培土,每一道工序都认真细致。经过共同努力,19棵香樟树整齐地挺立在春风里。
在今天,我们通过丰富多样的清明民俗实践,去感受清明的文化内涵,体认自己的文化身份,传承民族的文化基因,增强群体的文化认同。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